“国发2号”文件的出台,犹如贵州大地迎来一阵开春之风。
省十一次党代会的召开,构筑起汇智聚力的精神领地。贵州的发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策划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然而,受种种历史、区位及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局限,贵州的发展相对大多数省份来说相对滞后。
“冲出经济洼地,实现后发赶超”是“省十一次党代会”代表贵州民众发出的最强音。围绕这样宏伟的目标及任务,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拿什么来后发、赶超靠什么”。为此,不断有专家高谈阔论,整出“此种战略、彼种模式”的理论,从中只不过是抽象出千篇一律的“标准式论断”,因为书上写过、大人物说过、新闻报道过,经过照搬照套便被美其名曰为“某某学说”。当然,贵州要发展首先也必须要遵循这些共性因素,例如实施好“科教兴黔、人才强省”的战略,走“统筹兼顾、三化同步”之路等等。但是这些只是我们实现后发赶超的必要条件,而非动力源泉。仅仅依靠所有地区都依赖的发展方式来提升贵州的竞争力,我们就只能被牵着,永远处于后发。所以,在发展科技创新、推动文化繁荣、促进产业升级的同时,依据贵州的气候条件、生态资源及少数民族品牌来突显自身优势、强调个性突围的打造休闲浪漫的旅游符号,不失为贵州实现后发赶超的一股内生力。
一、多措并举提升民族文化魅力。
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为1255万人,各民族丰富而各具特色的文化积淀使贵州拥有“文化千岛”的美誉。由此可见,民族文化是“多彩贵州”最为活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是越重要的东西越容易被“糟蹋”,近些年,民族品牌时时有人拿来装扮、拿来表演,很多地方都在跟风搭建“时装表演”的走秀台。长此下去,民族文化将会在商业化、作秀化、形式化、模演化、跟风化的“变脸”中模糊。最终成为即兴表演。贵州民族文化只有保持秉性、强调个性、激活灵性才会永葆青春,成为请旅邀游的地域名片。
(一)统筹兼顾,开发与保护并举。
长期处于相对封闭和欠开发的贵州,原生民族文化种类繁多,气象万千,“储蓄”相对丰富和完整。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神秘而质朴;民族工艺精湛而独特;传统礼仪和习俗丰富而深韵,侗族大歌、安顺地戏 、水族马尾绣、 丹寨苗族蜡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点缀着多彩贵州。然而,少数民族正面临着传统文化的危机,有形文化的流失、行为及精神文化的衰退、优秀文化基因的蜕变”。面对民族文化的整体滑坡,面对急需借力的贵州经济,协调民族文化开发与保护的冲突。为亮化贵州旅游筑牢根基十分重要。
1、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加强民族文化旅游理论研究。站在时代的高度,对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再认识,深入探究其内涵。同时,强化政府的协调能力,对涉及民族文化旅游的多方面和多部门宏观引导及调控,形成科学合理的开发机制,将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多项有机统一,合理保护和科学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
2、加强人才的培育、加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民族文化研究及旅游规划设计等方面的人才。要特别重视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充实到各类教育培训中去。同时,统筹经费、落实编制,成立和运行民族民间文化推广保护中心,通过专人专职提高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
3、加强管理、成立专门机构。加强对全省文化保护与开发利用的工作的指导、监督、审核。推进全省民族工艺品及旅游商品的开发具体部署、谋划,尽快实现工艺品,旅游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销售的整体联动,形成产业。赋予贵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机构的评审,审批、一票否决等更直接和更具体的权利。
4、突出特色、强调个性。开发中要遵循特色性、保护性、参与性、文化性、乡土性等原则,防止旅游区原生文化的汉化、形式化、庸俗化和政绩化;要将旅游景点与本地世居民族特点有机结合, 应优先开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保证其优先发展, 开辟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一体的原生态民族民俗旅游线路。
(二)营造各民族喜好自身生活方式的氛围。贵州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歌舞艺术、节庆聚会、语言文字、巧工特技等非物质文化正在被消融,开始形成千村一面、异族同风的景象。在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中,贵州乃至中国大部分地区各民族已经被迫或自愿的放弃自己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所以,推广和发展贵州少数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就必须依赖于各少数民族保持住自身传统的民族特性。为此,政府必须有所作为。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培养一批专门推广民族文化的人才队伍深入少数民族地区做访问、集材料,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素材,并通过影视、网络、报刊等媒体有意识的多播报宣传;设置专项经费民族在节气期间举办多种形式和类别的民族聚会活动,让各民族有传诵历史、展示才艺的交流平台,让广大群众能耳濡目染各民族的风土人情;开展少数民族知识进校园活动,通过民族题材的知识竞赛、讲故事、歌舞表演、书画展、技能大赛等活动的开展扩大影响力、提升凝聚力、激活创造力,除此,还可开办民族班,增设特色课,使民族文化具备教育的土壤。二是制定和完善奖惩机制。通过专家评审、网络评选、调研评估后,给予民族文化推广工作开展较好的政府或部门、娱乐团队、优秀工作者和文艺代表进行政策上、荣誉上、经费上的支持与鼓励,对民族文化推广和保护不力,弄虚作假的单位及部门、故意侮辱破坏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个人进行责任追究。三是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人员的收入。经济收入是导致民族性非物质文化濒临消亡的重要因素,要从政策上扶持民族特色产业创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放宽市场准入,大力发展民族特色型第三产业,加强金融贷款、技能帮教、经营管理培训等相关服务,拓宽民族元素致富渠道,突显民族元素经济属性优势。
(三)纠风治假防形式、避虚求实谋长远。现代人面对较快的生活节奏、较大的工作压力,对休闲与放松有着无限的向往,借此,乡村旅游已逐步形成“百地争宠、各显神通”的局面。各地政府及部门将民族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展示招牌之一,各乡村旅游景点争相打起少数民族风情的招客之策,企业 、个体工商户、小商贩等民族性产业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政治、利益、荣誉、种种因素驱动于民族文化的周围,导致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物质化、形象化。在种种活动现场,我们时常看到某种怪现象,工作人员衣着与本民族不相符的服饰却打着少数民族队伍的旗号,表演着自己不明内涵的歌舞,而周围却有不少衣着汉服的少数民族观众;民族村旅游景点每天都为游客安排有民族节宴、婚宴、庆宴及诸如“抢新娘、偷女婿、跳花坡”等民间活动,而事实上这个地方跟本没有这种族和这类俗、即便有也不在当天,纯属景区为制造笑料的胡编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所谓民族文化、民风民俗只不过是“演”的模拟或创作,这种应付性创作再发展就会脱离真实生活的参照,到时岂不成了“童话”。民族文化也到该纠风、治假的时候了。一方面政府针对利用民族文化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建立更加完善和切合实际的传承人制度,制止形式性表演、商业化虚假炒作和宣传、整治市场,禁止违规展览、展销及伪劣商品上市;一方面要正确引导民族文化的推广、展示及旅游开发,保障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求实性、质量性、长久性。科学策划民族文化健康合理的推广方式,注重保护完整性、保持纯洁性、保证底蕴性。
二、依托自然风光,构山水黔域甲天下。
贵州12.8万平方公里的喀斯特岩溶地貌, 构造了复杂而多变的地形、地貌,形成了气象万千、瑰丽壮观、多彩婀娜的自然景观。贵州是众所瞩目的“公园省”,原生植被披绿连野,山、水、林、洞天然造和,美不胜收;贵州气候宜人,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省会贵阳更是夺取了“避暑之都”的美名。但是,由于受历史及地理的局限,经济欠发达、文化欠繁荣、交通欠畅捷,再加上宣传力度、广度不足,导致多数自然景观还不鲜为人知。所以,尽快理清思路、创造条件、弥补不足,突破发展的瓶颈,是贵州亮出生态旅游桂冠名片的当务之急。
(一) 保护自然资源,强调和谐生态型旅游。
贵州是公园省,是自然遗产的宝库。但是当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蔓延,自然环境已遭到极大破坏。面对严峻的保护形势,我们必须采取这些措施。一是不断加强旅游区的法规和规章制度建设,制定相关的“贵州旅游区的环境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采取严厉的经济惩罚手段制止污染和破坏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的不文明行为,对污染和破坏旅游环境的企业或个人要实行重罚。二是旅游开发必须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避免由于旅游项目的开发而影响旅游资源本身的破坏和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
(二)抓设施、强基础、创条件。
贵州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即便已众人皆知,但苦于交通不方便、设置不配套、服务不周到而难以引客入旅,因此,我省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是省政府精心策划、统一部署,制定全省改善旅游环境目标、任务及发展规划,各级政府通过财政投入和多渠道融资,加强全省范围内交通、通讯、环卫、饮食、住宿、娱乐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景区相关配套建设,不断提升景区的休闲娱乐、食住、交通等服务质量;加大景区及景区周围的环境综合整治力度,不断亮化景区,呈现街道整洁,秩序井然、环境优雅,文明和谐。三是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思路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跟进",探索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市场开发路子。进一步加强贵州旅游市场管理,严厉打击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违规活动。切实搞好旅游服务,为游客提供安全、文明、有序、高效的旅游服务环境。
(三)建立保护与开发互推互促双效开发机制
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前要要将出发点和归属点放到四个有利于中去思考,即有利于旅游区的保护、有利于促进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利于提高人民环境保护性利用意识、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就业。
1、旅游业要发展必须具有生态和谐型的发展观点,强调自然性,突出自然本色,旅游开发中以自然生态本色为中心,旅游设施、基础设施也要结合生态特点。在计划、设计、建设和管理时必需加强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念,以保证和创造适宜人类身心修养的良好的风景宜人的自然环境。
2、旅游经营必须贯彻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三结合方针开展生态旅游不仅是为了赚得利润,更重要的是使旅游区发挥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功能,不注意后者,经济效益不能持久。
3、注意生态旅游区的旅游容量和承载能力。生态发展就是要求经济发展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需遵循生态规律,要受环境制约,如果任意开发或超负荷利用,都将破坏旅游资源,就不能达到自然资源持续利用的目的。
4、注重旅游开发对旅游资源保护的促进作用。通过旅游开发积累资金,增加自然保护方面的投入和保护工作;通过为当地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进而改善保护区和当地居民的关系,使他们自觉成为良然保护的拥护者和实践者。
依托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美轮美奂的山水自然风光,将贵州开发成集自然风光、民族文化、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栖息地。
为贵州经济、贵州人民生活质量实现后发赶超加一组“引擎“。
来源:中共贵定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