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火炬开发区是由国家科技部、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共同创办的国家级高新区,从蹒跚学步到初长成人,一路走来,已有22个年头,经历了两次创业。去年,火炬开发区正式进入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队伍行列,吹响了“三次创业”的集结号。作为中山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火炬开发区正以“十大科学发展工程”为引领,推进转型升级走向深入。
靠土地、劳动力等要素驱动的传统发展方式,已遭遇到了“天花板”。在今年年初的全区工作部署会上,中山火炬开发区领导班子立足开发区实际,以敏锐的战略眼光提出了“十大科学发展工程”,正是要破解传统发展模式的瓶颈,探索科学发展幸福和美建设的新路。
往高端“升”,向幸福“转”。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中山火炬开发区围绕建设全国领先高新区和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民生幸福为主旨、以社会治理为主基、以管党治党为主业,实施壮大发展规模、优化发展结构、提升发展质量、增强发展动力、普惠发展成果、夯实发展基础、构筑发展支撑、保护发展生态、完善发展载体、加强发展保障等十大科学发展工程,着力经济转型、社会转型、城市转型、政府转型,努力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
经济转型
高端产业与 科技创新并重
“有什么样的项目,就有什么样的发展方式。有什么样的项目,就有什么样的发展质量。”在中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中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晓峰如是说。
中山火炬开发区在经济转型工作方面注重壮大科学发展的规模,着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科技,新型高端电子信息和新能源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做强包装印刷和汽车配件等传统优势产业;注重优化科学发展的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会展商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商业,房地产,文化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及创意创新等知识经济产业;注重提升科学发展的质量,引进培育新材料和节能环保等高端产业;注重增强科学发展的动力,强化科技创新集群,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载体,科技创新队伍,科技创新服务,科技创新金融等建设。
今年1-9月,中山火炬开发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49亿元,比增16.9%,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87.28亿元,比增18.4%,固定资产投资91.55亿元,比增18.21%,国地两税收入41.68亿元,比增8.2%,一般预算收入18.16亿元,比增21.55%。
“高新区是姓‘科’的。”中山火炬开发区按照国家对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要求,着力完善产业的创新环境,带动区域集群创新;着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和建设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着力完善高层次创新人才吸引、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的政策体系,打造高层次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力加强科技创业服务、科技中介服务和科技金融服务;着力创新体制机制,把开发区打造成为创新要素富集的科技创新高地。
去年,开发区创业园区升格为省市共建留创园后,该园以引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吸引了如康方生物医药王忠民博士等一大批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到中山创新创意产业发展。今年7月,开发区高端光刻设备和海上风电技术团队入选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更是实现中山省级创新科研团队“零”的突破。
社会转型
民生福祉与 社会善治并重
中山火炬开发区在社会转型工作方面注重普惠科学发展的成果,着力完善创业、就业、教育、养老、医疗、住房等十大民生保障,努力实现包容增长、共建共享理念;注重夯实科学发展的基础,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格局,坚决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重构筑科学发展的支撑,以全民修身为契机,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自觉、推动文化自主、促进文化自强并切实做到以文化人,突出加强文化建设。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