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山当田种 树当禾耕


时间:2012-11-05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点击:

  森林抚育大有潜力可挖

  “今年3月初,林区积雪达20厘米,为不影响施工进度,工人们手扶着冰溜的树枝,脚踩积雪坚持作业,晚上收工后鞋子和袜子都冰冻在一起了。周边老百姓都说,这样的抚育,真正是把树当作庄稼来耕耘。”3日,十堰市黄龙林场场长余鸣回忆年初森林抚育的场景。

  上世纪80年代,我省即在当阳等4个县市开展了中幼林抚育试点。进入本世纪,京山县被纳入全国4个森林经营试点县之一;2008年全省开展低效林改造工程,随后启动森林抚育补贴试点。我省林业发展进入精耕细作,向森林要质量效益的新阶段。

  国家林业局造林司司长王祝雄披露,湖北中幼林每公顷木材蓄积量只有43立方米,经过抚育经营,可以达到每公顷110.8立方米,是现有木材蓄积量2.5倍。“三分种,七分管”,我省森林抚育大有潜力可挖。

  技术是森林经营的关键

  罗田县是闻名全国的板栗之乡,栽培面积达65万亩,但自2005年以来,产量不增反减,原因在林农没有科学经营管理,70%的栗园密度过大,品种退化,树木老化,病虫害危害。全县亩产才50公斤左右,只相当于高产园的1/5。去年,县政府将板栗林低改纳入政府“十件实事”,开始了大规模的提档升级。

  河铺镇八里畈村种植板栗面积4750亩,2005年板栗总产达到60万公斤,由于疏于管理,次年产量陡然降到10万公斤。林业部门组织开展抚育经营,2007年进行间伐,砍掉密园大树3000多株,产量达到15万公斤。此后3年,除继续间伐大树外,还开展垦抚施肥、定型修枝、涂白除虫活动,2008年产量回升到近50万公斤,2010年达到65万公斤。该村仅板栗收入人均就达到1830元,最高一户超过5万元。

  技术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县林业局长郭小双举了一个例子:大河岸镇井头村板栗场2008年总产量不足1500公斤,总收入不到6000元,原承包人不得不毁约放弃。2009年局里组织技术专班入驻,采取“嫁接换种、平茬促萌、疏伐修枝”等一系列改造措施后,当年板栗产量达到15000公斤,翻了10倍,在当地引起轰动。

  保护森林生态提升综合效益

  京山县虎爪山林场洪水岭,林木葱郁,高大的马尾松耸入天空。

  这些松林建造于1973年,面积为187公顷。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严格按照“砍密留稀、砍小留大、砍劣留优”的原则抚育间伐,目前平均树高19米,平均胸径34厘米,每公顷220株左右,蓄积木材155立方米,整个松林逐步实现了由纯针叶林向针阔叶混交林转变,单层林向复层林转变,形成了比较完备的森林生态群落。

  县长周志宏近日介绍,全县强化63万亩公益林建设,通过合理修剪改善森林通风透光条件和林分结构,提高了水土保持能力。该县虎爪山国家森林公园、惠亭湖国家湿地公园和大洪山风景区推动了生态旅游业发展。今年上半年,全县接待游客226万人次,创旅游总收入11.8亿元。

  此外,该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在幼林地下种植花生、豆科植物,实施林粮、林油合理间作,每年在3万亩以上;在林下空地种植金银花等药材2万亩以上;还在林下养蜂、养鸡、养兔等,提高经济效益。

  近10年来,该县森林蓄积量增长40%,林业产值由0.68亿元增长至21.6亿元,林农年均增长1500元以上。

  各县市区都要建立抚育“试验田”

  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投入资金37.5亿元,完成森林经营面积3535万亩,其中中幼林抚育3020万亩、低效林改造350万亩、森林抚育试点165万亩,为农民提供就业机会近4200万个,直接为农民增收近76亿元。

  但我省林业大省,不是林业强省,林地面积在全国排第13位,单位面积蓄积量列第26位,林地产出率名列第27位,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极不相称。省林业厅要求,从明年开始,我省每个县市区都要建立森林抚育“试验田”,像开荒造林一样,连干三年,取得实效。


来源: 荆楚网-湖北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