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农村地区有机垃圾“就地消化”助力生态农业发


时间:2012-10-29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

  每天午夜到凌晨5时,是松江区叶榭镇的浦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最热闹的交易时间,来自各地的小货车、三轮车围着十几辆大货车开始了一天的蔬菜交易。每笔交易过后,蔬菜果皮、块根茎叶堆积满地,一天下来,垃圾足足有3吨多;从今年6月初开始,这些垃圾有了新的去处。在交易市场的东北角多了一个垃圾分类点,标牌上注着“有机垃圾堆放处”和“生活垃圾堆放处”,每天清晨5时,6位保洁人员就将有机垃圾堆放整齐,在菜贩们逐渐收摊之际,一辆垃圾清运车将把市场内的所有有机垃圾清理入车。

  与其他地区批发市场的有机垃圾“上车”后命运终结于 “有机垃圾处理场”不同,利用农村地区的优势,松江区叶榭镇的有机垃圾将前往“肥料堆置基地”,在经过堆制、人工参与和后期加工后变身肥料,继续走向还田之路。如今,全镇每天产生的40余吨垃圾变废为宝,供给本地一年两季的土壤改良。

  位于叶榭镇垃圾转运站南侧的 “肥料堆制基地”现场,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收集来的菜叶、秸秆、杂草和瓜皮等有机垃圾被堆积成了三垄“长龙”,每条长约20余米,外部被塑料薄膜覆盖,上面还贴有垃圾输送日期的标签。由于覆盖物包围得密不透风,因此有机垃圾产生的热度会有助发酵。一台翻滚机停在一旁,当“长龙”的温度渐渐降低后,机器即从“长龙”上压过,确保每段垃圾都被充分翻滚,以产生新的温度。长期驻守的工人也将一周检查一次发酵效果。

  去年8月,叶榭镇首次在大庙村试点推行有机垃圾分类模式,将农户们日常生活产生的有机垃圾集中 “沤制还田”。全村近千户人家,每家门口放置一红一绿两只垃圾桶,在分类后,将有机垃圾倒进分布全村的16个玻璃钢制成的有机垃圾沤制池,让其自然发酵。这些池子均位于各个家庭农场的农田下风口,每个池子约4米×3.5米见方,深度达0.8米,每年春秋两季,一个沤制点的肥料,可以就地为十亩农田增肥。家庭农场主们很支持,因为“不但减少了化肥成本,而且原生态的沤肥能让土壤结构更好。”

  今年6月,该镇又将浦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加入了“大庙模式”。由于集镇缺少村内有“自然沤制”的土地,因此摸索出了“堆制肥料”的新方法。叶榭镇在远离集镇区和村民的生活地点的镇垃圾站南侧投资新建“肥料堆制基地”,并配备了专业人员和翻滚机帮助发酵。这样的方式比田头的“自然沤制”要提前2个月完成发酵,产生的肥料质量更好。预计今年年底,采用新方法的垃圾回收工作将在叶榭镇其他三个农贸市场、相关企业和集镇居民区全面推开,实现镇域内有机垃圾还田全覆盖。

  叶榭镇相关负责人为记者算了一笔账:“在全镇都能准确分类的情况下,每天运往转运站的垃圾量可减少七成,一年的垃圾缴纳费就能省下上百万。”有机垃圾就近还田,不仅节约土地资源,有助生态农业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地区群众养成垃圾分类习惯。不仅“农户和菜贩们会互相督促着做到”,而且是否支持“有机垃圾回收还田”,也被列为下一年家庭农场承包土地的准入门槛。  本报记者 沈轶伦 通讯员 贾佳


来源:解放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