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记者又一次来到泸州市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岔河村,听说村民朱玉林的猪舍又进了新猪仔,便去他家看个究竟。
山村的清晨空气格外清新,远处的山谷还笼罩着一层朦胧的薄雾。走进朱玉林家,就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一个四十来岁的男子正站在一座 “南瓜山”前,将南瓜送进一台简易的机器,伴随着机器鸣叫,一个个南瓜变成一堆细小的颗粒。
朱玉林一边碎南瓜一边说:“我今年种了十几亩苞谷(玉米),苞谷套种南瓜,仅南瓜就收了好几千斤,还种了好几亩白菜,都是用来喂猪的。”朱玉林对记者介绍,他修了一个养猪场,可以喂好几十头猪,玉米、南瓜和白菜就是猪的主食。“今年4月我喂了10头,前不久都卖了,平均一头猪有200多斤,卖了2万多块钱。现在圈里就只剩下新买来的几头小猪崽。”
“怎么不扩大规模呢?”见记者纳闷,朱玉林很激动:“我去年开始修新猪舍,今年这一栏猪是我大规模喂的第一次。”谈起以前的经历,曾经是该村种植大户的朱玉林有些无奈:“那些年,我们村常年干旱,种庄稼是在赌运气。附近能够找到的水源,别说喂猪,够人喝就不错了。”“幸好岔河饮水工程解决了我们用水难的问题,真的是感谢党啊,省委领导关心我们,专门为我们解决饮水问题,听说倒流河水利工程三年后就能竣工,到时候,嘿嘿,我没事就放水给猪洗澡。”一个正巧路过的叫杨从茂的村民接过了话题。
“水潦十年九旱,通过上级党政的关心,水潦重旱区岔河村已经饮水无忧,三年后倒流河工程建成,海拔1000米以下的旱情将得到彻底解决。我们正在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业,现在全乡党员群众上下一心,努力脱贫致富。”水潦彝族乡党委书记朱旭说。
参观了朱玉林家猪舍走在出村的路上,记者看到有些人家的屋檐下挂着成串成串的玉米棒子,大门上贴着“盛世颂党恩,喜迎十八大”等内容的对联。
【感言】
2011年,前两年连续遭受旱灾的叙永县水潦彝族乡又遭春夏秋三连旱。记者再次来到这里采访。8月25日中午,记者在岔河村二社碰到年已64岁的杨甲金背着木桶外出背水,那一刻,记者心里很难受。2.4万多彝苗汉同胞与天斗,背后却浸透着无比的辛酸。
2011年8月31日本报报道《“背水”之战何时休?》得到省委书记刘奇葆批示。岔河村饮水工程于2011年10月8日竣工,保障了附近300余村民的正常生活用水,还解决了当地200多亩农田的灌溉问题。更让当地人欣喜的是,今年3月,总投资约7.95亿元的叙永县倒流河水库工程正式开工,将彻底解决赤水河谷地区海拔1000米以下水潦、石坝、赤水、分水、观兴5个乡镇的3万余人及近7万亩耕地干旱缺水问题。
不再悬崖边背水,村民的洗衣机动起来了,从来不敢发展养殖业的农户动起来了。又一次走进岔河村,记者看到的是欣欣向荣致富奔小康的场景。
来源:四川在线-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