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拿什么保障公民的“不理睬权”(人民时评)


时间:2012-10-2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

  对于违规文件的审查与监督,重点不是依靠相对人消极的不予理睬,而应通过严格的问责机制确立起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权威

  日前,在向听众讲解《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时,山东省法制办负责人的一番话成为了全国性的一个热点——针对有些行政机构滥发“红头文件”的问题,该负责人强调,今后规范性文件实行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公布,没有编号,不符合规定的文件视为无效,公民可以置之不理。

  在严格依法行政的制度环境中,违规文件显然不能作为行政部门的执法根据,人们当然可以置之不理。然而,重申法治常识被当成新闻,值得深思。

  民间对于一些政府部门滥发文件的不满由来已久,戏称“乌龟的屁股——规定(龟腚)”。诙谐调侃表达出民众对这些文件合法性、规范性、科学性不足的无奈,也反射出公民对政府文件的监督乏力。一方面,许多造假文件、违法行为因此有了灰色市场,现实中诸如花200元可制发“政府文件”、干部伪造省政府文件收“维稳基金”等新闻,都是典型例证。另一方面,那些既没有严格程序规制、也缺乏有效事后监督、严格说没有“法力”的规定,客观上往往影响公民权利。这也正是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集中治理“红头文件”违法违规的原因所在。

  不过,这种运动式的清理并不能有效防止违规文件的出台。现实中,人们想要对这类文件“置之不理”也很难。在我国行政诉讼的法律框架内,这些行政规范性文件并不在法院的审查范围内。缺乏有效的监督力量,公民对违规文件的“不理睬权”,很可能会在现实中大打折扣。对权益直接受到违规文件影响的人而言,“不理睬权”如果不是建立在充分的权利救济基础上,当他遭遇到“县官不如现管”的强制力量时,又该如何淡定地置之不理呢?

  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注意到文件的合法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关系。正像山东一样,规范了文件的制定程序,要求重大行政决策必须过“五道关”,重申了公民的“不理睬权”,这无疑是好现象。问题是,对于违规文件的审查与监督,重点不是依靠相对人消极的不予理睬,而应通过严格的问责机制确立起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权威,并赋予公民对行政规范性文件更多的监督权和救济权,其中就包括必要的司法制度安排。

  随着依法行政的深入发展,对政府公共治理依据的规范越来越成为重点。如果各地都能为规范性文件套上约束的“缰绳”,融入民主监督的基因,确保公民不仅可以非常淡定的“不理睬”,必要时还能够理直气壮的监督,依法行政的步伐就能再向前迈进一大步。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