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这十年,产业化环境建设新第一


时间:2012-10-27  来源:科技日报 点击:

  

 

  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里的高新技术企业工作人员正在组装发射/接收器件贴片。今年上半年,“中国光谷”企业总收入达2236亿元,同比增长29.32%。

  “不需要种,不需要养,只要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蘑菇就能长出很多。所以,只要用完善的政策服务体系为企业创造出有合适温度和湿度的环境,有利于聚集创新人才,有利于降低创业成本,就一定能长出很多创新点。”这段为科技界津津乐道的话,形象地点出了优化高新技术产业化环境的重要性。

  国家高新区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载体,经过近十年改革探索,在政策体系、体制机制以及行政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创新,产业化环境建设的诸多“第一”诞生在这里。在这些“第一”的聚变下,国家高新区已经建立了良好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化发展环境,聚集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人才、资本和技术资源,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构筑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机制创新“开先河”

  中关村从一出生,就注定了探寻中国高新技术发展“样板”的使命。

  中关村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区,是我国科教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策源地。2009年3月,国务院做出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批复,提出要把中关村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中关村由此掀开了崭新的篇章。2010年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开展“1+6”系列新政策试点,进一步加大了中关村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和先行先试力度。

  “1”即搭建中关村创新平台。为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科教智力资源和人才密集优势,促进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北京市政府会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部际协调小组相关部门,共同组建了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采取特事特办、一条龙服务,落实国务院同意的各项先行先试改革政策。

  “6”是在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中央单位股权激励审批方案、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体制、统一监管下的全国场外交易市场和完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等方面实施6项新政策。

  继中关村之后,武汉东湖、上海张江高新区先后加入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行列。

  经历10年发展,武汉东湖“中国光谷”迅速崛起,其中光电子信息产业已建成中国最大的光纤光缆制造基地、中国光通信领域重要的科研开发基地。2011年,全区实现企业总收入3810亿元,同比增长30%以上。到2020年,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将实现企业总收入3万亿元。

  2011年底,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正式扩区,面积从63平方公里扩展为296.4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多园”的“大张江”。目前,张江示范区汇聚企业已达1.6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940余家。累计上市企业达到92家,新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集中落地79个,在孵企业达到1500余家。

  第一个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科技金融结合“先行区”

  资金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最脆弱的链条,许多初创企业就“死”在缺钱上。

  对于中关村的2万家高新技术企业来说,2012年8月6日无疑是值得期待的一天——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落地中关村。

  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将支持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兼并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优秀科技企业发行上市,完善中小企业债务融资市场,推动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器信托投资基金试点。

  十年来,为解决科技金融结合问题,国家出台了众多扶持政策。2005年11月,《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规定国家与地方政府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参股和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支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2006年1月,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报价试点启动,其功能是为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提供股份转让和股权私募服务。2012年8月,“新三板”正式扩容,新增上海张江、武汉东湖、天津滨海等三大高新区;2007年7月,财政部、科技部发布《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投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启动首个国家级创投引导基金;2009年10月,以支持自主创新和高成长性企业为目标的创业板市场正式启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2011年,受国际经济环境影响,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的难题更显突出。科技部等八部委发布的《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在国家高新区内实施企业

  股权和分红奖励机制;依托国家高新区,开展科技部门与银行之间的科技金融合作模式创新试点等。正是得益于一系列融资政策的支持,与温州临近的绍兴高新区,园区企业运行正常,没有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没有一家企业关停。

  第一个国家级人才特区:开辟人才强国“试验田”

  创业者群体是国家宝贵的稀缺资源。如果没有一大批创业者勇于冒险、走向市场,创新就无从谈起。如何吸引和培育科技创业者群体,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环节。

  2011年3月,中组部等15个中央部门和北京市联合印发了《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人才特区的若干意见》,率先在中关村建设人才特区。建设人才特区,就是把国家高新区建成世界一流的国际化人才聚集区和全国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试验区。这是中央为构筑我国人才发展战略高地、建设人才强国做出的又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目前,中关村已正式启动实施拔尖领军人才开发工程、自主创新平台搭建工程、高端成果转化扶持工程、新兴产业发展带动工程、科研学术环境创建工程、北京人才公寓建设工程等6项推进人才特区建设的重大工程,具体落实资金奖励及财政扶持、股权激励、人才培养、人才兼职、居留与出入境、落户、进口税收、医疗、住房、配偶安置等10项支持政策。继中关村之后,各国家高新区掀起了一股建设“人才特区”的热潮。

  十年前,国家高新区开始了“二次创业”,国家高新区始终高举创新创业旗帜,凝聚了大批创新型科技人才,形成了包括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在内、涵盖各技术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成为了创新人才的富集地。

  2008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后,国家高新区纷纷制定相应的人才引进计划和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海归人员申请“千人计划”。据统计,88个国家高新区出台了近百个针对海外创新创业人才的专项政策和计划,如“北京海外人才聚集工程”和“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聚集工程”、无锡“530”计划、大连海创周等。截至2010年底,国家“千人计划”引进的海外高层次创业人才1143人,其中大部分人才是从高新区入选的,全国16个国家高新区成为中组部重点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基地”。


来源:科技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