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项目“红壤退化的阻控和定向修复与高效优质生态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通过三年的组织实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切实提高了红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稳定性,为保障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其主要成果包括:
在丘陵红壤水土保持和崩岗治理模式方面,项目研发了基于团聚体和径流调控的侵蚀阻控理论和技术;开展了崩岗的发生发展规律及侵蚀机理研究,形成了治坡+降坡+稳坡三位一体崩岗治理模式;为减缓径流和保护表土结构和阻控红壤坡面侵蚀的措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在有机和无机结合的土壤酸化长效阻控技术体系方面,项目研发了环境安全的碱渣复合改良剂、基于豆科植物物料和硝化抑制剂的高效有机改良剂、秸秆生物质炭改良剂和基于喜硝植物的酸化红壤植物修复技术等一系列酸性土壤改良剂和酸化土壤修复技术。利用不含有害物质的工农业生产中产生的废弃物研制改良剂,既满足改良剂需求,又开辟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途径。
在低产红壤旱地肥力及生态功能协同培育技术方面,项目提出了红壤养分库和生物功能耦合的平衡施肥技术、红壤生态功能的生化调控技术、秸秆快速腐解与安全施用技术,建立红壤耕地肥力评价和县域平衡施肥决策系统;结合研发菇渣有机肥、磷石膏复合肥等产品,集成了退化红壤质量的综合修复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增强了红壤旱作生态系统土壤生物的多样性及其稳定性,提高了旱地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的目标。
在红壤丘陵立体复合农业生态模式方面,项目构建了红壤丘陵种养结合的优化模式技术体系、红壤旱地退化阻控高效种植技术体系以及绿色果品优质丰产技术体系等3个实用技术体系。通过建立示范基地集成示范并开展大规模推广应用,实现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增强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成果在赣东北7个县市3年累计示范和推广面积为80万亩,新增产值1.421亿元,新增纯收入7308万元;在粤东南累计示范和推广面积60800亩,增加经济效益1.5亿元以上。项目区土壤肥力质量逐步恢复提高,促进了地方特色农业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来源: 科技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