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西安:“科技高地”迈向“产业高地”


时间:2012-10-25  来源:新华社 点击:

  新华社西安10月24日电(记者王丁 陈钢)世界知名企业争相进驻,本地科技资源释放活力,新型工业化步伐加快……记者最近在西安调采访时发现,作为我国实力雄厚的“科技高地”,西安正在摆脱长期以来“科技强、经济弱”的尴尬,加快迈向“产业高地”。

  面对世界经济低迷和我国经济增速放缓,西安转型发展之路却在“逆势上扬”。9月中旬,一期投资70亿美元的韩国三星电子高端存储芯片项目在西安高新区开工奠基,这是陕西迄今最大外商投资项目,预计2013年底投产,将直接影响世界信息电子产业布局。

  “三星项目落户西安,是西安加快实现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发展模式与国际高端产业战略布局对接的成果。”西安市委常委、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赵红专说,“如此大规模的高技术产业需要众多的科技力量和产业配套能力,西安恰好拥有了这样的实力。”

  西安市市长董军说,西安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主要基地之一,近几年随着应用材料、中兴、华为等世界知名企业入驻,已具备新一代信息产业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随着三星等项目进驻,西安信息产业收入有望从2011年的780多亿元增长到2015年的3000亿元,成为我国信息产业“高地”。

  记者了解到,得益于科技优势和加快形成的相关产业基础,西安已吸引81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128家企业和办事处,这些企业带动形成了通信、光伏、生物医药、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高地”。

  西安加快构建“产业高地”,除了“筑巢外引”结硕果,还得益于转型发展产生的“内生动力”。据了解,西安是我国实力雄厚的“科技高地”:拥有普通高校48所,各类科研机构460余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5万人,拥有许多国家乃至世界一流的科学家。同时,西安还是我国计划经济时期布局的重要工业基地,电工、机械、航空、电子等工业基础雄厚。  西安市副市长任军号介绍,如何释放科技资源的活力带动产业发展,如何推动“存量”工业资源转型升级,成为西安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着力破解的两大命题。为此,近年来西安市积极探索、不断努力推进科技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赋予传统工业创新的活力。

  为加快科技成果“供需对接”,“西安科技大市场”于2011年4月投入运行,目前已汇集大学、科研院所155家,科技成果6300多项,带动全市完成技术交易额419亿元。为推动产学研结合,西安市促进了166个高校院所与企业项目对接,依托西安工业技术研究院等6家“政、企、校”合办的研究院,以市场化方式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使“±800KV干式直流套管”等一批重大技术实现了产业化。

  提高龙头企业创新能力,抢占产业制高点,是西安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科技创新和产业链延伸,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实现从“硬制造”向“软创造”的转变。集团董事长印建安介绍,目前,陕鼓集团不但可以站在高端掌握产业链资源的配置,还形成了市场化的研发体系。集团销售收入十年增长17倍,去年超过51亿元。

  西电集团是我国生产输配电成套设备的龙头企业,公司副总经理裴振江说,西电集团按照“科技引领驱动企业发展”的理念,不断提高创新能力,近6年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8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45项。通过创新,西电集团研制成功以特高压为代表的、世界领先的重大输变电成套技术,为我国输变电高端产品国产化率提高到70%左右作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随着陕汽、西飞、西电、比亚迪、法士特5家企业产销突破百亿元,西安已成为我国输变电成套设备、航空航天、重型载重汽车、数字程控交换机等产业的“领头羊”。


来源:新华社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