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


时间:2012-10-25  来源:新华网 点击:

  新华网兰州10月25日电(记者 屠国玺)每到清晨上学和下午放学时间,在各个小学和幼儿园的门口,总会聚集着大量家长,将自家的孩子亲手送进学校或是迎出校园,以实现家长和老师之间的“无缝对接”,这就是最新热议的“中国式接送孩子”现象。

  “中国式接送孩子”带来了许多问题。对孩子而言,过分的呵护使孩子缺乏必要的锻炼,不利于孩子独立能力的培养;对家长而言,每天早晚的接送得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甚至占据一部分上班时间;而对于社会而言,每天家长接送孩子的各式交通工具,又加剧了学校所在路段的交通拥堵。

  实际这些问题几乎每个家长都明白,但许多家长仍要“无奈”地将这种接送继续下去,因为在“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是切切实实的“不安全感”。那么,这种“不安全感”该如何消除呢?

  我们可以进行一次反向思考:清早,孩子独自出了自家小区,他是否可以就近走到学校?一路走来人行道上是否没有胡乱停放和行驶的小汽车,斑马线上机动车会主动避让,能容许他安全到达?要是学校离家远一些,他是否一出门就可以坐上安全的校车,或是乘坐公交车辆也会有大家的帮助?

  实际情况并不如我们的想象,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并不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能保障他们独立出行的安全交通环境。所以,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安全交通环境的创建方面需要政府采取更有力的措施。

  其次,校园及周边的环境安全也应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一些发生在校园周边针对学生人身安全的暴力事件,使家长们心里感觉不踏实,而校园周边大量小摊贩出售的“垃圾”食品又使家长不得不担心起孩子的卫生和健康。

  当然,就家长而言,也应该学会“适当”放手,培育孩子主动的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让孩子得到更多锻炼和自我成长。

  所以,消除“中国式接送孩子”背后的不安全感,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应该得到社会的更多关注和重视,特别是要弥补在交通、治安、卫生等多方面的社会公共政策缺失,才能为孩子的上下学之路筑起安全“防火墙”。


来源:新华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