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青年谋职求稳不是国家之福


时间:2012-10-25  来源:中国青年报 点击:

  

 

  2013年度的公务员考试报名于昨日截止,有138.3万人通过资格审查,加上待查的14.3万人,报名人数一如媒体预料的那样突破了150万,再创历史新高。千军万马挤“国考”独木桥的现象,近年来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但与此同时,“扫马路”的工作竟然也遭“疯抢”,就不免让人惊诧。

  哈尔滨市环卫系统近期公开招聘307名汽车驾驶员、30名汽车维修员和120名清洁员,原本只期望能有1000多人报名,结果却引来万人“争抢”,最后报名成功的竟有7000多人,年龄在30岁以下,近半数为本科学历,而且还有29名硕士。究其原因,恐怕是“事业编制”的招牌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后者虽然不像前者那样,在许多人眼中有着“有钱不如有权”的魔力,却跟前者有着同一种诱惑力:它们都是旱涝保收、高度稳定的饭碗。

  工作不分高低贵贱,个体的职业选择自有他们的理由和权衡,都值得尊重和理解。但近年来年轻人扎堆儿去挤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却也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有媒体将他们称为“稳一代”。而如果社会中原本应该最具冒险精神、最爱折腾的群体,也普遍盛行求稳心态,趋于安稳和保守,那实在不是一个国家的福音。

  中国正渴望成为创新型国家,中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水平,还远没达到让年轻人可以老成守业的地步。而即使是对于发展相对成熟的发达国家来说,强大的创造力、不安于现状的开拓精神,仍然是一个值得永远追求的主题。

  一个国家的青年群体,如果普遍缺乏创新的冲动、开拓的激情,甚至“敢拿青春赌明天”的冒险精神,而安于现状、但求稳当的话,这个国家恐怕很难拥有令人称道的创造力和竞争力。青年群体如果暮气可闻,则很难相信他们将能够创造一个活力四射的国家。

  当然,部分年轻人热衷“铁饭碗”并不代表全体青年;最终能抢得这些“铁饭碗”的人数,比起庞大的年轻就业人口而言,也只是一小部分。但就业领域近年来呈现出的这种“求稳热”的升温,却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的择优标准和人们的取舍意向。

  令人不免忧虑的是:曾被我们父辈中许多人奉为人生哲学的“安稳”,眼下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又被如今的年轻一代奉为圭臬?又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体制正规训着青年的桀骜,安稳正磨蚀着青年的激情?

  然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年轻人的就业选择也大都基于利弊权衡的务实和理性,我们不能苛求青年个人的职业选择,却不妨反思是什么在推动着这一趋势。

  我们的社会是否鼓励年轻一代趁青春年少去放手一搏?是否减轻了他们的经济包袱,让他们可以去尝试多种人生的可能,而不用在“房子、票子、孩子”的现实压力下缩手缩脚?有没有营造出一个可以供他们折腾、让他们不怕输不起的社会空间?有没有一个不以成败论英雄的社会评价标准和氛围?是不是鼓励求新求异、出奇制胜而非循规蹈矩?父辈们是否过多地将自己的择业观强加给了儿女?……

  我想这一点很重要: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社会形成了年轻人对未来的看法,对生活的预期,对人生的规划,以及对生活方式的选择。

  一个社会型塑着它的青年,而青年又最终将引领这个社会的未来。有什么样的青年,我们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


来源:中国青年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