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大力培育国际化企业 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


时间:2012-10-24  来源:新华日报 点击:

  世界经济下行风险依旧,我国开放型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而江苏企业国际化的最新成绩单却令人鼓舞:1—9月,全省中方协议投资完成40.87亿美元,同比增长52.2%。境外投资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8月27日,美国麦格劳·希尔建筑信息公司(McGraw-Hill)发布2012年度Engineering News-Record全球最大225家国际承包商排名,4家江苏企业榜上有名。1-9月,我省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45.6亿美元,同比增长2%;新签合同额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6%。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派出各类劳务人员逾3万人,期末在外劳务人员逾9万人。

  面对疲弱的宏观经济氛围,江苏企业坚定国际化方向,坚定不移开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促进了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也提高了对全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疲弱经济格局中的新亮点

  “走出去”,直接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全省上下坚持不懈的努力,换来跨越式发展,如今境外投资已经成为江苏开放型经济的新亮点和增长点。

  发展速度“三个快于”。快于全国对外投资步伐。新世纪第二个10年间,我省对外投资年均增长61.2%,是全国年均增速的2倍;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年均增长15.6%,新签合同额年均增长12.5%。

  快于全省经济发展速度。近年来,全省对外投资年均增速是全省GDP年均增速的5.5倍,其中2011年对外投资规模增长65.5%,是同期GDP增速的6倍。

  快于同期利用外资速度。最近几年,全省对外投资增速始终高于利用外资增速,2011年,对外投资年均增速是同期利用外资增速的14.5倍。

  发展领域“三个拓展”。对外投资国别(地区)持续拓展。截止2011年,我省境外企业遍布全球六大洲134个国家和地区,呈现出市场多元化扩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我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在全球115个国家开展业务,营业额超5000万美元的有29个国家,超1亿美元的有15个国家。

  对外投资产业领域持续拓展。全省对外投资产业领域由初期的贸易、餐饮业逐步拓展到生产制造、资源开发、批发零售、商务服务和研发等领域,实现了由商品输出向产业输出转变,由引进形成主导产业向输出转移比较优势产业的转变。对外承包工程由简单的房屋建设领域扩大到工厂设计建设、输变电站建设等多个领域。

  对外投资方式持续拓展。全省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方式从贸易投资起步,经过绿地投资、参股投资,逐步提升到目前项目并购和境外上市,形成了由贸易投资到产业投资再到资本运营的升级。并购已经成为我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选择, 2011年,全省境外并购中方协议投资额占全省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16.2%。同时,积极实施境外经贸合作区战略,推动企业以集聚方式开展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

  发展格局“三个主导”。大项目主导。2011年对外投资企业平均规模达810万美元,比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初期的1980年扩大了34倍。144个千万美元项目中,2011年新增数量超过四成,其中36个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中,2011年新增项目占比超五成。2011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5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有20个,新签合同总额24亿美元,同比增长6.6%,占全省新签合同总额的40.6%,其中超亿美元项目6个。

  民营企业主导。截至2011年底,全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项目累计达1425个,中方协议投资59.5亿美元,分别占全省的1/2强和2/3;2011年民营企业中方协议投资占全省的69.9%;截至2011年底,全省百强民营企业中已有39家开展海外投资,对外投资项目123个,累计中方协议投资额12.3亿美元。

  苏南地区主导。苏州、无锡、南京、常州等苏南各市经济发展领先全省,开放型经济率先进入转型升级阶段,苏南企业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的实力和意愿持续增强。2011年,苏州、无锡、南京、常州4市对外投资额占了全省的近七成。

  上下同心凝成“走出去”合力

  加快推动我省企业国际化,成为我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增创发展新优势的重大战略举措。

  多年来,省委、省政府对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2000年,党中央确立实施“走出去”战略。同年9月,省政府制定出台《关于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提出了我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的总体思路、基本原则,明确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规划和目标,确定了工作重点。作为牵头单位,省外经贸部门调整工作重心,确立“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新的发展思路。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省委主要领导强调,“推进经济国际化,国际化企业是核心和主体。要以推动本土企业国际化、促进外资企业本土化为着力点,加快培育一大批江苏的国际化企业。”省政府主要领导指出,“要更大力度推动企业"走出去",提高我省企业构建全球供应链的能力,增强对国内产业链及相关产业的拉动力。积极培育本土跨国企业,完善跨国经营促进平台,拓展境外投资合作领域和方式。”省领导反复强调,加快推动我省企业国际化是我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要求不断加快“走出去”步伐。并且深入基层、企业,进行实地调研指导,部署和推进实施这一战略。

  省商务厅始终把“走出去”作为商务工作一大重点,积极行使规划、指导、管理职能,加强对企业的服务。制定了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重点企业联系制度,推动银企合作,为企业融资、保险、担保提供有力支持,在项目核准、财政扶持、人才培训、信息提供等方面实施综合服务,去年,举办17场境内外有影响的投资合作促进活动,达成一批投资合作意向。启动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的相关工作,会同省财政厅出台《江苏省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确认办法》,启动对我省企业在境外建设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较为完善、带动和辐射能力强、影响大的工业园区、商贸城、农林生态园区等各类经贸合作集聚区的认定工作。为充分发挥重点企业的示范带头作用,省商务厅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和支持力度,有重点地帮助这些企业协调解决其国际化经营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

  经过多年发展,我省“走出去”发展呈现出项目规模扩大、资源开发加快、加工制造和营销能力增强的良好态势。去年,对外投资项目平均规模达810万美元,采矿业境外投资项目数和投资规模成倍增长,制造业对外投资规模占全省总额的1/6强,批发业对外投资超过全省的1/5。

  企业国际化实践不拘一格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随着我省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江苏本土企业,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国际化实践不拘一格,争创竞争发展的新优势。

  做强平台。江苏其元集团有限公司为主组成的江苏永元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埃塞俄比亚东方工业园,占地5平方公里,首期开发2平方公里,主营开发和建设经贸合作区,国际贸易、机电和建材加工贸易等业务。截至2012年2月,中方实际总投资1.26亿美元,园区基本完成“四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起步区2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平整,实际基础设施投资3739万美元,建设标准型钢结构厂房11万平方米,12家企业入园,其中东方水泥等9家投产运行,全球最大女鞋生产商之一的华坚集团投资的华坚国际鞋城(埃塞)有限公司1月投产运行,订单络绎不绝。工业园聘用中国员工312人,增加东道国就业岗位868个。

  与其元集团通过建设境外工业园,拓展产业领域不同,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研发力量全球布局,引进行业国际高端人才,用先进技术加快产品升级步伐,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研发触角伸向全球八大板块,分别是隆力奇(日本)美健创新中心、隆力奇(美国)保健化妆品研究院、清华大学·隆力奇生物科技研究所、江南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隆力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功能食品联合研究所、隆力奇本部研发中心、隆力奇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隆力奇企业院士工作站以及筹建中的隆力奇(法国)研发中心。已在全球范围大规模引进化妆品、养生保健品、医疗健康器材等方面的国际顶级的科研、营销、管理、策划和推广人才。

  与此同时,隆力奇在马来西亚、南非、喀麦隆、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以及台湾等地区成立销售分公司,用一流产品打造世界品牌。

  拓展版图。“走出去”利用资源,对于“两头在外”我省而言有着现实需要和战略发展双重意义。有着50多年历史的华东有色地勘局,大力拓展江苏资源版图。短短五年间,在澳大利亚、纳米比亚、莫桑比克、马拉维、巴西、墨西哥、智利、印尼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获得矿权70个,矿权面积达26503平方公里,涉及铁、铜、稀土、铌、钛等,资源储量及其潜在价值巨大。2012年,华东有色地勘局获得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境外风险勘查专项资金1.2亿元。约200多名地勘队员在境外进行地质勘查和矿业开发,在纳米比亚已初步发现远景储量达20亿吨的特大型铁矿,是目前国内地勘单位在境外自主勘探发现的最大铁矿。

  在发挥专业勘查优势,申请矿权进行勘查的同时,华东有色地勘局在金融危机中抢抓机遇,先后收购了澳大利亚第二大稀土上市企业Arafura公司和以铌矿为主要产品的上市企业Globe公司。由华东有色地勘局绝对控股的中非资源公司,成功在伦敦证券交易所AIM板实现IPO。截至目前,公司拥有境外全资、控股、参股的主要企业共11家。为了给境外资源勘查开发的提供资金保障,华东有色地勘局与国内外投资机构共同设立的30亿美元境外大型矿产资源投资基金正在稳步推进中。目前,华东有色地勘局在全国地勘行业中已成为“走出去”方面的排头兵。

  退城出境。利用“退城出境”机遇,调整产业结构战略布局,无锡宁朗投资有限公司趟出了一条“走出去”特色之路。

  2009年,这家公司以竞拍获得的原帝斯曼柠檬酸(无锡)有限公司国际一流的成套设备,赴盛产木薯干的泰国投资设立宁朗(泰国)有限公司,建设柠檬酸生产基地。

  公司主营生产及销售柠檬酸及柠檬酸盐产品,占地16万平方米,总投资额为7050万美元。已完成现汇投资2670万美元、实物投资1265万美元。经过2年建设,已建成年产3万吨柠檬酸生产能力,首期目标顺利实现。

  迈出一步海阔天空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国民经济和对外开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从国际理论和经验看,一国人均GDP超过了2000美元,对外投资开始显著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企业通过“引进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分工中赢得了一席之地,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不仅越来越多的企业具备了“走出去”实力,还在开拓市场空间、优化产业结构、获取经济资源、争取技术来源以及突破贸易保护壁垒等方面,对“走出去”有着实实在在的要求。

  迈出一步海阔天空。实践证明,“走出去”正在我省发挥综合效应。

  “走出去”成为突破我省资源瓶颈约束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省资源类对外投资总额占比12.4%,呈逐年上升之势,通过投资境外矿产资源,获取稳定的战略资源,已成为我省企业重要选择途径。江苏沙钢集团在澳大利亚先后合资设立和并购了3家矿产公司,已累计获得1988万吨铁矿石,并持有年产能240万吨优质磁铁球团矿和年产能1000万吨磁铁精粉的澳大利亚矿产公司半数股权。华东有色地勘局的“走出去”,既为我省缓解资源瓶颈进行了新探索,同时正在更广领域开拓创新,将国外资源优势和江苏制造优势进行对接。以铁矿资源为依托,组织江苏的冶炼、加工、压延及下游企业“走出去”,在资源集聚地建设工业园区,有望收到利用国外资源、消解国内过剩产能、开拓国际市场等一举多得的效果。

  “走出去”带动出口成效显著。2011年,我省制造业对外投资占比24.2%;贸易类对外投资总额18.6亿美元,占比24.8%。这两类对外投资项目,以及国际工程承包,带动出口成效显著。2011年上半年江苏聚能硅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完成了意大利撒丁岛34MW的光伏电站项目,半年时间带动国内光伏产品出口4000多万美元。江苏江都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接的蒙古奥尤陶勒盖矿山建设项目,2011年带动钢材、车辆、机电设备等出口达4.25亿美元。“走出去”的无锡宁朗投资有限公司,利用泰国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关优势,有效规避了欧美对中国柠檬酸产品的贸易壁垒。两年间从中国新购设备、配件和原辅材料总计1100万美元,既拉动了国内出口,又享受了中国-东盟自贸协定实施后,大部分中国工业产品零关税出口泰国的政策实惠,增强了产品国际竞争力。与此同时,工厂所需木薯原料直接在泰国采购,节约了运输和时间成本,产品比中国同业成本降低5-8%,并甄选出优质供应商,为进一步开拓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打下了基础。

  “走出去”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省企业向欠发达国家转移纺织服装、建筑材料、机械电子等传统产业的步伐不断加大,同时,到发达国家并购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也迈开步伐,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在更大空间延伸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创业投资有限公司先后投资了33个境外公司,主要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医药等高科技行业,其中有21家公司又投资国内园区,拉动金额达6.4亿美元,对引进境外高层次人才,推动园区的产业转型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走出去”提高了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一个企业成长快慢、实力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相关资源的利用程度。只有着眼于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变“被整合者”为“整合者”,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本土跨国公司。通过更大步伐“走出去”,我省一批国际化企业崭露头角,不仅自身发展舞台更大,而且为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作出了贡献。去年确定的57家“走出去”重点企业,他们通过“走出去”在人才、管理、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迈出了成长为跨国企业的第一步。2010年11月,江苏金昇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顺利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50%股份。嗣后,埃马克集团迅速进行债务重组,优化了资本结构,财务费用显著降低。当年埃马克集团就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1080万欧元。去年,埃马克集团累计订单超9亿欧元、销售超5亿欧元、净利润超4000万欧元,3项指标将创历史新高。金昇实业的“走出去”还起到了“引进来”实效。埃马克集团投资6000万欧元在金坛成立埃马克(中国)机械有限公司,2011年12月1日一期工程顺利开工奠基。

  当前,世界经济依然没有走出“危机泥淖”,江苏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而经历了激流险滩的考验,江苏企业“走出去”的航程必将越来越顺畅,省商务厅厅长马明龙表示,“十二五”期间,我省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要超过200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在全国位居前列;到2015年,培育出50家以上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为此,将进一步优化外投资和经济合作便利化、财政扶持、税收优惠、放松外汇管制等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高金融服务,加强风险防范,培养跨国经营人才队伍,确保战略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来源:新华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