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大园区(松山湖、虎门港、生态园)为代表的重大平台能给东莞带来哪些改变?怎样建设才能代表城市的未来?这两个问题在上周举行的全市重大平台建设情况汇报会上得到决策层的系统回应。“不能把重大平台建设成为一般新区”的决策论断为三个园区的地位再次定调,它们不只是狭义上的个体发展,而是全市增量创造的最佳引擎。
回顾东莞改革开放产业史,30多年所形成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产业格局,影响至今。不可否认,市镇村组四轮驱动下的招商模式虽催生了“增长奇迹”,但无序的模式却难以构筑出现代化的制造业名城。园区的应运而生,被视为产业发展的一个历史性分割。
“重大平台”一词,虽然进入东莞政经语境不足一年,但其所指的园区平台已起步多年,它能改变东莞什么?它们之间又如何差异定位、科学运营,都需要在新概念引领下给出一个明确的回答和预期。
可以说,重大平台虽不是今日才开始兴建,但应在今天播下“产业的种子”、产生局部的正能量,用实际成效填补人们的想象、回应建园时的期盼。当前,我市园区建设应注重以下几个认识:
后发并不代表落后。毋庸置疑,东莞的园区建设虽然具有起步较晚的“通病”,但起步晚并不代表成长机遇的丧失。恰恰相反,后发园区具有后发的优势。它可以避免走先发园区低效运营、规划无序的弯路以及“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招商老路,切忌不能把后发园区建成落后生产力的产业转移园,而是要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进而增创新优势。
重大平台的建设要坚决避免因一时之需而违背规划。必须注意的是,经济暂时的下行,数据的短暂难看,势必会给园区发展带来压力,传统模式的复归就有机可寻,发展一次性的地产项目就有了回潮的可能。决策层“从容招商,不要急于求成”的论断正是由此而来。“从容理念”并不等同于放慢建设的脚步,而是在“科学发展、求真务实”中求快。园区的建设要淡化经济增长规模和速度,注重园区发展功能和质量,淡定地实现跨越发展。
要走出一条与镇街不同的产业崛起之路。园区建设“三通”易、引资难;引资易、培育难。简言之,不能仅仅把重大平台建设当作一般的新区建设,停留在拓展一块地盘、又搞一个开发区的层次来理解。如果一味盯着生产性项目,而不注重园区中小科技企业的自我培育、孵化,那么,园区走的就是“升级版”镇街发展路线。园区与镇街的产业质量虽然有别,但模式上并无二致,难以期望其能引领东莞的产业发展。重大平台建设,要致力于打造培育出“华为”的小环境,格外重视引入科研机构、风投创投公司与人才,创造出一个不一样的园区平台。
从某种意义上讲,未来的东莞,存量调整在镇街,增量扩张在园区。重大平台的建设,比的不仅是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还有管理制度、营商环境等“软实力”,唯有科学规划、从容建设,重大平台才会为带动全市产业发展树立榜样和积蓄能量。(编辑 张颖)
来源:东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