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另类讨薪”呼唤制度救济


时间:2012-10-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点击:

  “另类讨薪”是一种无奈之举,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更加需要常态化的制度救济

  农妇“苗翠花”模仿外交部发言人的讨薪视频,近日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21日,视频策划者现身讲述拍摄过程,说明为什么要采用如此奇特的“点子”。

  近年来,从拜河神到跪求范仲淹像,再到举行“网上讨薪发布会”,农民工“另类讨薪”的方式不时出现。讨薪,仿佛成了比拼创意的“技术活”。然而舆论总是喜新厌旧,若非剑走偏锋的奇招、出其不意的怪招、动人心弦的狠招,很难引起关注。无论高人指点还是自己出招,这种吸引眼球的讨薪方式演绎下去,恐怕越来越难以为继。

  既然如此,为什么“另类讨薪”仍然不断花样翻新,并形成一定的路径依赖?这当中既有少数“成功案例”出奇制胜的示范效应,另一方面,也是一种迫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比如,“苗翠花”录制视频到网上发布之前,“法律程序和上访程序都走完了,没有用”。再比如,一些农民工就是在欠薪者“法院判决就是一张废纸”的叫嚣下,把求助的目光从现实投向了网络世界。

  讨薪,本该有理直气壮的底气,而不是被屈辱所取代;本该有尊严,而不是沦为悲情的代名词。“法律须被信仰,否则形同虚设”,如果欠薪方尊重法律,如果职能部门守土有责,如果农民工利益表达的制度化渠道有效,农民工何须求助于网络?正如有学者所言,利益表达是要付出代价的,坚持持续不断的利益表达,其成本很高,靠公民个人之力很难承担。“苗翠花”自陈不知“啥是外交部”,却要模仿外交部发言人为自己讨薪,这更说明,对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来说,他们不善于表达,也不长于维护自身权益,这就更加需要常态化的制度救济。

  而对职能部门来说,农民工“上网讨薪”,未尝不是一种提醒。农民工既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诉求,为何不顺势而为,把网络变成制度性的维权渠道?在网络化时代,通过网络机制维护群众权益,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题中应有之义。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群众可通过登录相关网页、发手机短信等多种途径反映信访诉求,而工作人员能直接在网上处理群众投诉。这些地方的创新实践说明,只有铺设民意通达的“高速路”,开通化解诉求的“快车道”,社会矛盾才可能消弭于无形之中。

  “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世上没有说服不了的民众,只有无意说服民众的冷漠;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只有放任矛盾越滚越大的失职。在社会转型期,更需要尊重民众的多元化利益表达,更应建立多元化的利益协调机制。只有利益协调机制跑在前面,人们的正当权益及时得到维护,社会运行才能健康有序。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