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孙静报道)长期以来,地膜污染就象是一颗生长在土地身体内的毒瘤制约着作物的生长,严重地遏制了团场的发展,石总场党委清醒地认识到清除白色污染是一场长久之战,把治理白色污染与建设新型团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大了残膜污染的治理力度。
这两天,尽管石总场泉水地社区四连职工李青健的100亩棉花已收获完了,但他还是忙得不亦乐乎,在棉杆灭茬后,又用机械搂膜的方法,及时回收残膜,两天来,他已回收残膜达500公斤。
石总场泉水地社区四连职工李青健告诉记者,“他2008年买了辆车带搂草搂膜的,没搂以前是亩产300公斤,到搂过以后明显地增产了,搂的残膜也在70%—80%,地里残膜也明显少多了。”
近年来,地膜栽培技术在石总场大面积推广运用,对团场农业丰产丰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石总场每年地膜栽培作物面积达20多万多亩,残膜的污染污染已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如果残膜不及时回收,被耕翻入土,随着残膜留量逐年增加,将造成农作物烂种、死苗、枯萎、减产,化肥利用率降低,严重影响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保护耕地,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走生态农业之路。石总场党委高度重视农田残膜回收工,今年年初,石总场把耕地保洁纳入团场经营管理办法中,规定年初承包户须交纳耕地保洁保证金;田管期间,承包户须对使用后的农药瓶及包装袋,进行集中深埋;农作物收获后,承包户须捡拾残膜,经过连队、石总场农业科验收合格后,返还职工耕地保洁保证金。
石总场泉水地社区教导员杨兵说,“这几年,我们推广机械清理残膜,秋天搂一遍,春天搂一遍,然后用扎膜轮再扎一遍,地膜残留有非常大的转变。”
土地承包长期固定和团场的各项优惠政策,调动了职工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近一段时间以来,该场地11.5万亩机采棉地的收获已近尾声,用机械收获完棉花后,38个农业连队承包职工积极行动起来,一边组织机力清地茎杆,一边进行残膜回收,残膜回收的热潮已在该场悄然掀起,截止目前,该场已回收残膜近50吨。
石总场副总农艺师汤小红说,“我们现在目前来说所有土地要求必须要全部进行搂膜。”
来源: 天山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