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青海省贵德县民俗文化旅游


时间:2012-10-22  来源:人民网 点击:

  

贵德县七彩峰丛国家地质公园

 

  贵德县七彩峰丛国家地质公园

  一、城市简介及城市文化简介

  贵德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黄河上游龙羊峡与李家峡之间,素有“天下黄河贵德清”、“高原江南”、“高原梨都”、“瓜果之乡”和“中国夏都——西宁后花园”之美誉,是个自然天成与人文造化完美结合的旅游胜地。贵德县历史可上溯至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在贵德设置河关县,至南宋年间即公元1253年,蒙古人灭金后设置贵德州宣慰司,“贵德”地名首次得以确立。贵德如今隶属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县域总面积约3700平方公里,县城海拔2200米,境内日照时间长,夏季凉爽清新,四季年均气温在7.2℃左右,属高原大陆性气候。全县辖3乡4镇,119个行政村,境内聚居着汉、藏、回、土、蒙、撒拉等15个民族,总人口为10.85万人。县城距省会西宁74公里,西久公路横贯县境,循贵、贵共公路和水上航运线使其与坎布拉国家地质公园、国家5A景区青海湖相联,是青海东部和省府西宁通往青南地区要道上的重要驿站。

  贵德县除举办每年一届的冬季黄河极限挑战赛、黄河文化旅游节、国际“水与生命”主题音乐会、国际诗歌节、中国.青海高原世界杯攀岩赛、影视新人走上红地毯等重大文化旅游活动外,境内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也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具体有:

  1、社火。社火是贵德县群众性的大型传统民间文化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有社火团26个,每年春节在县城和乡镇村社演出。社火队伍有开路灯、舞龙、板旱船、哑巴拉驴、胖婆娘、傻公子、大头罗汉和眉户戏剧人物,少则40人,多则140人。其他节目演员早晨化装,眉户戏剧演员就地化装。城关社火团有高跷表演,主要化装为八洞神仙人物。每年春节社火演出10多天,全县社火共演出600余场。

  2、灯展。每年元宵节,县城街道和商店门前都悬挂彩灯。改革开放以来,每年元宵节县文化部门组织灯会灯展,各群众团体、机关单位绑扎彩灯2600多盏。届时广大民众都到县城观赏,县城四街成为花灯长龙。

  3、戏剧。

  (1)秦剧。贵德在70年前的1938年已建有“贵德县秦剧业余游艺社”,1956年发展成“国营贵德秦腔剧团”1960年撤消。至2000年8月复建“贵德县秦腔艺术团”,经常活动于县城和乡村。另外还有新街乡上卡村和尕让乡大磨村也有秦腔戏班子,每年春节时给群众演出。

  (2)眉户戏。贵德县的眉户戏在清代传入,而且流传较广泛,每个社火团都有眉户戏演出。农村中逢年过节或兴办喜庆活动,也凑兴表演。解放后,河东乡周家村组织眉户业余剧团,曾演出《血泪仇》、《小二黑结婚》;还自编自演《三世仇》、《糊涂官》等较好的剧目。

  (3)皮影戏。贵德在清代时已传入皮影戏,皮影戏也叫灯影戏,最初在尕让乡亦扎石、千户村演出。解放前后在河阴镇城关村、郭拉村、新街乡上卡村和河西刘屯等地有较多的本地人专演皮影戏。皮影戏一般由5至7人演出。操作皮影戏及演唱的演员1人,群众称“影子匠”,也是戏班负责人,另有上手(敲板鼓、鱼鼓)、下手(打锣镲)、中手(拉四弦、弹三弦)、空场(吹唢呐、笛子)。皮影戏行装简单、演出方便、曲调幽雅动听,为群众所喜爱。贵德皮影戏演员有刘屯的秦国才、王屯的张进财、新街上卡的扬树义、胡绍武、千户的杜连成、亦扎石的李增颜、李万铭、城西孙子彪。孙子彪1953年任省灯影协会委员,1957年全省演出获第二名。1985年全县有皮影戏班3个,近年停演。

  (4)曲艺。曲艺文化在贵德比较普遍,全县已有各类曲艺演出队60多支,演员5000多名,经常活动于城镇乡村农家。组织整规一年四季进行活动的有老年曲艺队、太平农家曲艺队,老干部中心艺术团等,还有很多不定期活动的乡村文艺队,演唱形式以平弦、贤孝、道情、眉户戏曲为主,也有酒曲儿、尕老汉、数麻雀等各种民间小调传唱。内容多以宣传党的好政策,建设新农村和广大民众两个文明建设的巨变。近年县上大力开发旅游的同时,又发展了96户农村文化中心户,其中较特色的有河东乡太平村的曲艺文化中心户,保宁村的格萨尔文化中心户,河西镇格尔加村的昆仑文化中心户等都不定期的进行曲艺文化活动。

  (5)少数民族歌舞。贵德还是一个少数民族居住地,故有较多的少数民族歌舞。如藏族“则柔”(汉族称舞蹈)、回族“宴席曲”(即莱曲儿)。藏族“则柔”在村落或家庭喜庆时演出,回族“宴席曲”在回族喜庆宴席上演唱。尚尤(即下排的藏语称谓)“则柔”已批准列为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列。

  (6)传统节日习俗。传统节日习俗有腊月初八,俗称“腊八”,吃腊八麦仁饭(粥),给园地地头打冰,果树下燃草火。腊月二十二祭灶(俗称送灶爷),打扫房屋。腊月三十(即除夕),清扫院落、上坟祭祖(俗称请先人)。吃年夜饭,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压岁钱。正月初一早晨人们在村中互相拜年,之后走亲戚拜年。二月二炒大豆,清明节扫墓(机关、学校到烈士陵园扫墓),春分(即天社),全家上坟祭祖。端午节,门顶插杨柳、艾枝、沙枣花、带香包、吃粽子、喝雄黄酒、小孩手腕、带花红线(五色线)。六月六到滴水崖取水沐浴(也有花儿会)。中秋节(俗称八月十五),赏月(亦称玩月、献月饼、水果等)。重阳节,登高、放禄马。

  (7)风味饮食与特色小吃。有拉面、面片、寸寸面(俗称面起)、搅团、馓饭、狗浇尿油饼、黑油八洛、手抓羊肉、韭合、麦索、麻花、花花、馓子、甜醅、凉粉、密馓、酿皮等。

  (8)酿造与手工制作。解放前后贵德县城有10多家酒、醋等酿造作坊,酿造小烧酒、食醋。近年也有较多的醋坊兴起,县酒厂酿造的“贵德清”品牌酒畅销县内外,很受群众喜用。贵德县的手工制作工匠颇多,有箍桶匠、勺儿匠、旋儿匠、簸箕匠、木匠、银匠、铜匠、铁匠、石匠;还有擀毡、拧皮绳、织口袋、织毡等制作者有数百人;也有油画、唐卡、刺绣、剪纸等民间手工艺品制作。

  (9)民间文学。贵德有很多民间文学故事和传说。2000年由本县作家轩西明搜集出版了《贵德民间故事》一书,书中有民间故事80多个。如滴水崖泉水是天上王母娘娘沐浴之流水;克卜家泉水是宝贝佛爷给的等,这些都是昆仑文化中西王母传说故事。还有河西镇下排村藏族说唱老艺人华甲(已故)收藏的《格萨尔王传》藏文手抄本。在1957年由西北民院教授王沂暖和华甲翻译出版了《格萨尔王传》贵德分章本(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故藏族英雄格萨尔的故事,在贵德藏族居住地区流传甚广。

  (10)民间体育。民间体育在贵德有很多种,东沟和当车的骞马、踢键子、打毛蛋、跳方方、登高、武术、摔跤、蹬棍、拔腰、搬羊头、下方、掀牛久、打弹弓、打炮儿等。

  (11)书法、绘画。贵德书法在民国时期有河阴镇城西村清贡生赵廷选的书法很有名气,他撤擅长“赵孟俯体”解放后社会上有声誉的为城东村乜俊德、张荫西、城西村的张君奇,近年已出版《张荫西遗墨》和《张君奇书法作品集》。另外,民间还有较多的书法家(在玉皇阁内檐柱有条幅对联墨迹)。

  贵德绘画,解放前主要是寺庙和人家器具的油画,解放后县内涌现出较多的美术家作画,如岳琮(农民)、乜俊德、袁廷琨等,其中袁廷琨的“竹石图”,1985年在全省美展中获奖。近年有乜俊德、袁廷琨的徒弟农民解玉福在县城作画,他首创的布贴画,2007年在省民族文化旅游节上展出。

  (12)宗教文化深厚。贵德地区宗教寺院较多,至今批准开放的各类寺庙有119座。其中藏传佛教寺院58座(内有黄教寺院33座、红教寺院22座、本教寺院3座),汉传佛教寺院1座、清真寺37座、道观1座、庙宇22座。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设有显宗学院等,都有较系统的学经教程,还设有医学、历法等学科,入寺人员都能学到一定的知识。有些活佛造诣高,如贡巴寺、白马寺、乜纳寺历代较多活佛都学经于西藏哲蚌寺,也有进京受到封建王朝的赐赠,有20多名活佛先后曾在湟中县塔尔寺任堪布和大法台。特别是各寺院每年举行的宗教法舞活动,深受广大群众和游客的欢迎。宗教法舞,即寺院舞蹈,藏语称“羌姆”,汉族称“跳神”或“跳官经”。县内格鲁派(即黄教)的贡巴、铁瓦、贺尔加、石家、加毛、木干、多勒仓、德欠、荣乙寺;宁玛派(红教)的阿燕麦、罗汉堂、昨那、贡巴“俄康”都有法舞活动。法舞活动每年在农历正月、十月法会上表演,活动场地设在经堂门前,僧侣们头带宗教传说中的神鬼、禽兽等面具,身着异服,随法舞音乐节奏表演。法舞主要乐器为喇叭、唢呐、海螺、大镲钹、长柄鼓、手铃等。贡巴寺的《山神舞》、加莫寺和罗汉堂俄康(红教)的《鹿舞》、昨那俄康的《刚坚巨周》别具特色,罗汉堂寺《鹿舞》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文化旅游资源介绍及发展情况

  贵德民风善朴,人杰地灵,境内蕴藏有农畜、水电等大量的资源,旅游资源尤为丰富。县内上百个景点遍布全境,“马家窑”、“卡约”和昆仑神话传说记录着灿烂;汉唐堡寨、明清楼阁见证着辉煌;闻名的“古”、“新”八景交相辉映;清澈见底的黄河横穿县境,象一条翡翠玉带轻盈地缠绕在山川之间,原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2000年7月在贵德县视察时,挥笔题下“天下黄河贵德清”七个大字,一语道出了贵德风物精魂之所在。贵德也获得了多项殊荣,黄河生态文化旅游度假区于2004年11月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授予“西部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荣誉称号;2005年4月,青海省旅游局将贵德县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2010年5月,国家旅游局又将贵德县评定为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贵德做为青海省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之一,为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统筹发展”。2010年4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将贵德县确定为全省唯一的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其中,综合开发示范区重点任务是:以清清黄河为主线,以黄河南北两岸为重点,以贵德古城为中心,形成“一河两带一中心”的旅游区域发展布局,大力实施“东进、西延、南优、北拓”的发展战略。 “东进”:即以高尔夫运动基地和国际旅游度假区开发为龙头,打造黄河源头高尔夫旅游文化,建设综合性、多功能的高端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基地;“西延”:即以独特的温泉资源开发为重点,规划建设温泉小镇,建设集疗养、休闲、康体、娱乐、会议、商贸为一体的旅游小集镇;“南优”:即以发展特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庄为核心,发展体验式乡村旅游,打造农家休闲经济带;“北拓”:即依托清清河岸推进旅游景观房地产开发,拓展城镇空间,建设河北新区。“一河两带”即以黄河生态多样性作为贵德旅游的主题和灵魂,体现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及黄河沿岸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文化,延伸拓展至坎布拉水上旅游航线,开辟黄河水电工业旅游,并将贵德盆地、黄河两岸作为贵德旅游特质的集中展示区,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一中心”即以贵德古城保护开发为核心,通过加快改善城镇基础设施条件,突出城镇特色,提升城镇品位,扩充城镇人口规模,将贵德作为环西宁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成为青海高原旅游文化名城,整体打造集中展现青海高原清清黄河、温泉康体、丹霞地质、明清古城、多元民族宗教、乡村休闲、黄河高尔夫及水电工业等旅游文化内涵多样性、城乡一体化的特色旅游城市。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目标为:到“十二五”末,把贵德整体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力争年接待游客人数达200万人次,年均增长26.6%;其中入境过夜游客近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亿元,旅游增加值5亿元,旅游收入拉动全县GDP增长6个百分点,占全县GDP的16.8%,解决和带动相关就业3万人以上;与一批国内知名旅游企业集团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培育在全省具有示范带动效应的旅游企业和上市公司,成为青海旅游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将贵德打造成为青海省重要的会议中心,青海黄河生态文明的展示区,黄河源头第一古城,黄河源高尔夫体育运动度假基地,建成全省旅游改革创新的示范区,青藏高原乡村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通过打造旅游城镇,实现撤县建市。

  为实现上述目标,两年来,贵德县坚持“大手笔谋划、全方位开发、大规模投入、高品味建设”的工作方针,按照“一河两带一中心”发展布局和“东进、西延、南优、北拓”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010-2011两年共接待游客18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并获得了“2011年度县域旅游之星”、“2011首届视界大赏年新锐旅游目的地”与“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殊荣。

  今后,贵德计划更进一步落实党中央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落实“富民强县”宏伟计划,继续坚持以旅游业统揽全局,深化贵德旅游示范区建设。按照“三区两岸一中心”(即:农业综合开发区、乡村旅游发展区、旅游产品和农畜产品加工区,黄河两岸景观带,以“三河”地区为中心)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加快构建“四大板块”(即:游牧文化体验区、丹霞文化体验区、农耕文化体验区、黄河文化体验区)旅游发展新格局,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加快示范区建设进度,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经济,全力向“十二五”末把贵德打造成全青海省旅游集散地、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和国家5A级景区的目标迈进。

  三、代表性文化旅游景点景区

  (1)清清黄河

  黄河因为河水混浊,颜色发黄而得名,藏语称黄河为“玛曲”。东汉时称贵德段的黄河为“逢留大河”。她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孕育了极其灿烂的华夏文明,培养了炎黄子孙坚忍不拔的性格。流经贵德的黄河长78公里,自西向东横贯贵德中部,碧水清澈,就像一条翡翠玉带在坎布拉国家森林地质公园的映衬下轻盈的缠绕在贵德秀美的山川之间,如诗如画,形成整个黄河流域绝无仅有的丹山碧水的奇观。

  流经贵德三河地区的黄河水面宽阔,水流平缓,清澈明亮。她显得纯洁、淳朴、娟秀、柔美,宛如一位文静、贤淑的少女。伫立在黄河岸边的“黄河少女”汉白玉雕像是贵德黄河旅游永久性的标志,但愿整个黄河水像贵德境内一样清澈透明,永远如少女般的纯洁、美丽、漂亮,以期唤起人们保护母亲河,传承华夏文明的意识。离“黄河少女”雕像不远处,直径20米的木制大水车缓缓转动,木桶里洒出的水飞珠溅玉一般,吸引着游客们的目光。这种古老的汲水工具再现了祖先们的灌溉智慧。

  2000年7月24日,原国务院副总理钱琪琛来贵德视察工作,来到位于旧大桥的黄河河畔,亲手触摸了清澈见底,水明如镜的黄河水,欣然提下了“天下黄河贵德清”的名言佳句,一语道出贵德黄河风物精魂之所在。2004年11月,贵德县的黄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西部开发研究中心 评审,荣获“西部地区最具魅力的旅游景区”的称号。2005年8月贵德承办了首届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地点就在老大桥下边的河段。贵德县每年举办的黄河文化旅游节就在清清黄河边举行,声势浩大。2008年7月16日,这里成功举办了首届“水与生命”国际防止荒漠化与干旱日大型音乐晚会 ,使清清黄河更为世人所称道。

  “黄流春涨”是贵德“古八景”之一。描述的是过去流经贵德县河阴城北段的黄河。黄河流至河阴城北,河床变得宽阔、平缓。每逢农历三月春暖花开之际,黄河上游冰雪开始融化,黄河猛涨,发出很大的声响。河面上波浪起伏,沙滩被淹没,白杨、沙柳在水中摇摆不定,场面极为壮观。此时,杨柳吐翠,桃花盛开。人们开始春游踏青,到河边垂钓,乐趣融融。

  (2)玉皇阁古建筑群

  玉皇阁是明清时期的古建筑遗存,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建筑包括玉皇阁万寿观、文庙、大佛寺、关岳庙、城隍庙、民众教育馆(现为梨馨园)六个院落及古校场(俗称隍庙场)和贵德古城。占地面积61亩,总建筑面积4915平方米,现存大殿11座,东西两庑46间,钟鼓楼4座,牌坊1座,亭子长廊23间,明清壁画62平方米,明清建筑彩画940平方米。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集儒、到、佛、神为一体,摒弃门户之见,相依并存,其格局国内罕见。庙观庭院以中轴线左右对称,大殿厢房雍容大度,气势恢宏。文庙花园及民众教育馆为园林建筑,亭轩长廊,曲折迂回,别具风格。贵德玉皇阁古建筑群规模宏大,历史悠久,有较高的历史文物价值,1986年被青海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建筑群中的文庙建筑包括棂星门(牌坊)、泮池、戟门、乡贤名宦祠、七十二贤祠和大成殿组成,大成殿供奉有伟大先哲孔子的神位,历来是文人祭祀和集会的场所。

  关岳庙俗称武庙、马祖庙,建筑包括山门戏台、过厅、钟鼓楼、东西配殿和正殿组成,供奉关羽、岳飞、马祖三尊神像。是军旅、戍边将士拜谒的场所。城隍庙由过厅、十八层地狱、正殿、地藏王菩萨殿、后寝宫组成。 其过厅及钟鼓楼的建筑风格与关岳庙相似,殿内山墙上至今仍保留有情光绪年间壁画20余平方米。殿内原置有巨床和被褥,意为城隍下榻之所。

  贵德古城筑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呈正方形,周长2278米。高11.7米,底宽9.3米,顶高4米,城四面有马面32个,四面正中设城门,上有敌楼,现东西北三面基本完好,敌楼城门均已毁损,是国内现存不多的古城墙之一。

  (3)南海殿

  南海殿座落于贵德县城以南2.5公里的梅茨山脚下,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初建于明初,由西向东依山势而建,因山呈龙形,相传为龙脉所在,明相刘伯温派人斩断龙脉的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据说明朝开国之初,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九条龙脉,龙头皆指向黄河,按照当时的说法。若龙头能饮到黄河水,则此地必出一位“真龙天子”。此事经由地方官员报奏给了当朝皇帝朱元璋,朱闻听后大惊,即派当朝宰相刘伯温率一班大臣分赴各地寻找龙脉,赦令务必挖断龙脉。朝廷大员来到贵德后,在梅茨山脚下找到一条龙脉,于是便下令开凿,但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当天挖开的地方一到夜间便会悄悄地合拢,如此反复数日,众人无计可施。后经高人指点在原地修建了一座观音菩萨殿,才顺利斩断了龙脉,因刘伯温为青田县(今浙江省文成县)人,自此“青田断脉”的故事就流传开来,并代代相传了下来。

  南海殿景区由牌坊、山门、三清宫、过厅、三世佛殿、十八罗汉殿、送子观音殿、西王母宫、文峰亭、观音雕塑、龙脉碑亭组成,整个建筑气势恢宏,错落有致,成为众多香客心中的福地。

  据老人们讲,解放前南海殿前古木参天,腰围五、六个人才能合抱,依高渠环绕山前,周围还有古柳,荫天蔽日,蔚然深秀,婆娑多姿。人称韩家大树(父子同科的韩家),遂成为游览胜地。最主要还是由于南海殿在麦茨山脚的高台上,上了南海殿,贵德全景就在眼底下,东西河从南到北,直贯黄河,河阴、河东、河西郁郁葱葱,一片绿色,不见公路,不见楼房,好像是苍苍茫茫的绿色大海。只有北面是黄河在丛林中时明时现。

  1958年“大跃进”时期,在“破除迷信”的口号下,贵德南海殿、隍庙、文庙、文昌庙没有一处不拆的。把古代文物视为“迷信”,这是那个特殊时代的悲剧。1985年,群众又集资重修菩萨殿和文峰阁、亭、台、楼、榭一应俱全,亭后特立石碑,上书“人文蔚起”这四个大字彰显了贵德人的文化志向。

  (4)文昌宫

  河西文昌宫也称“河西文昌庙”,藏语称“尤拉”或“尤拉康”。始建于明代后期(1590-1600年之间),民国时编修的《贵德县志稿》中记载:“文昌宫在县城西十二里处,依山傍水,汉藏信仰,士民信奉,每逢朔望,香烟甚盛,有事祈祷,灵应显著,为汉藏祈福消灾之所”清同治六年(1867年)毁于兵火,清光绪三年至十三年(1880-1893年),官绅、汉藏群众捐资重建,1958年后又遭破坏,全部建筑荡然无存。1982年河西乡上下刘屯、下排、格尔加等村的汉藏群众踊跃捐资,从1984年-1995年,历经十余年在旧遗址上按原来规模复建。全部殿堂依山坪坡辟三个平台而筑,形成台阶式的寺观,拾阶而上,第一平台建有山门;二坪台三面修建有楼阁,东楼为魁星阁,塑有脚踩鳌头,手撑七星的魁星站像。南北角为钟鼓楼,北楼为火祖阁,塑有火神、牛王、马祖三座神像;三平台上建有雄伟的歇山顶式大殿,高10米,正面经堂五间,进深80米,殿顶为琉璃脊,屋面盖有琉璃瓦, 内塑有文昌帝君的座像,两边塑有“天聋”“地哑”侍从站立像。文昌宫整个建筑布局严谨,结构精巧,错落有致,雕梁画栋,气势雄伟,金碧辉煌,堪称贵德寺观建筑之最。

  (5)中华福运轮

  黄河母亲孕育了中华民族,也赐福于贵德人民,为表达对黄河母亲的感恩之情,也为了祈福全球华人幸福平安,世界各民族和谐发展。2010年4月,青海省贵德县以“感恩黄河、祈愿世界和平、中华民族和谐繁荣”为创意,以“展示黄河文化、打造青海旅游金名片”为目的,在黄河南岸投资3900万,修建了占地面积达90余亩的“中华福运轮”旅游景区。

  “中华福运轮”总高度42米,由莲花基座和嘛呢经筒两部分构成。基座正门上方悬挂牌匾,上有十一世班禅额尔德尼·确吉杰布大师亲手用汉、藏两种文字题写的“中华福运轮”几个大字。莲花基座:总高15米,基座为白色的莲花瓣,双层莲花瓣48个,由玻璃钢材质建成,取义示现吉祥的“苍天八幅轮,大地八瓣莲”。塔基第一层引入黄河水转动经轮,内部装藏三亿嘛呢经,为水转嘛呢经轮;莲花基座上用电力转动高27米的嘛呢经筒,为火转嘛呢经轮;基座外围建造60个转嘛呢经轮,每个经轮装藏一亿嘛呢经,共60亿嘛呢经,为手触嘛呢经轮。嘛呢经筒:总高27米,直径为10米,示意该经轮获得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佛得加持,圆满普渡。经筒从内到外由四层结构组成,依次为钢结构、不锈钢、红铜、金箔,总重达200吨。经筒外立面自上而下有三层浮雕,最上面雕有8尊佛,中部雕有吉祥八宝图,底部雕的为16佛母。做为世界上已知唯一一个可用黄河水做动力,直径最长、高度最高、转动方式独特的藏式转经轮,中华福运轮已成功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

  (6)珍珠寺

  珍珠寺位于河东保宁村,距县城两公里。《安多政教史》中记载:藏族称“觉觉拉康”,“觉觉”是汉语里“珍珠”的意思。该寺建于南宋淳祜年间(公元1241?—1252年),距今有700多年的历史,建成年代比西藏拉萨的大昭寺还早200年。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相当于拉萨释迦牟尼佛的加持力,故被称为“前藏第一寺”,前去拉萨朝拜的信徒一般都到贵德的珍珠寺朝拜,否则等于没有拜见到真佛一样。

  珍珠寺早期属萨迦派,后转达入格鲁派寺院,由贡巴寺代管,重大佛事活动一般由贡巴寺活佛来主持。虽说寺院规模不大,占地不过20亩,但名气挺大的。每逢重大宗教节日,特别是三月十五日的守斋节,安多、康巴、西藏乃至印度等地的善男信女慕名前来顶礼膜拜,虔诚有加,场面十分壮观。寺院的始建者萨班·贡噶坚赞是萨迦派的领袖,他为元帝国的巩固做出了巨大贡献,是西藏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当时,他和元太子阔端关系密切,阔端赐给他许多珍珠,用骆驼准备驮回西藏,途径贵德河东乡保宁村,骆驼长跪不起,萨班·贡噶坚赞环视四周,认定此地是块风水宝地,遂用珍珠作费用,修建了珍珠寺,塑造了释迦牟尼佛等佛像。在举行开光仪轨时,信徒们仿佛看到有许多佛、菩萨化入佛像之中。

  该寺有殿堂两座,厢房12间,正殿顶脊覆有琉璃瓦,中心置镀金铜“宝瓶”,高5米,底座直径4米,巍峨壮观。院内有桃树、丁香、牡丹、梨树、清静优雅。殿内主供佛祖释迦牟尼,三座佛像为佛祖的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世称“三宝佛”,又称“宝贝佛”。寺门前曾有砖照壁一座,上刻一幅对联云:“宝贝定何方灵山不远,珍珠明这镜非里胜常”,横额是“雨花金界”,此照壁亦毁于文革。大门两侧四大金钢像,仿西藏大昭寺塑成,造型美观,工艺精巧,58年被公社占用,文革被拆。现重建主殿,比原来低了一层,琉璃瓦也变为青瓦。现重建主殿为三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历史悠久,在藏区享有盛名,每年朝拜的信男善女,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藏族群众在这里举行斋戒活动,藏族谓之“娘乃”,周围大路两旁扎满了帐篷,规模很大。尤其大殿内和大殿外的酥油灯,百盏千盏熠熠闪光,热气扑面,香气沁心,令人肃然起敬。

  (7)德吉温泉

  德吉温泉也叫扎仓温泉,位于贵德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扎仓沟内,海拔2400米,藏族群众称温泉为“德什吉曲库”,意为平安、幸福的热水泉。整个泉区,现有4孔大小不同的泉眼,从山岩裂缝中喷涌而出。这些泉眼每天出水160吨,天然热量800千卡/秒,水质透明无色,属于高温热矿泉,出水口温度高达92摄氏度,泉区地表温度达到50摄氏度,沸泉口可以煮熟鸡蛋、牛羊肉。经化验属于弱碱性碳酸盐硫化氢泉水,含有大量钾、钠、钙、镁、碘、氟、锂、锶、镭、硫化氢、硅酸、偏硼酸、偏磷酸、碳酸钙、硫酸盐、氯化物等矿物质。泉水可治愈多种疾病,有较高的医疗价值。尤其对风湿劳损、神经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病、皮肤病、有显著的疗效,还可治愈刀伤、小儿麻痹后遗症,久浴具有护肤洁肤、镇静止痒、改善血液循环、松弛肌肉、解除疲劳的作用,还兼具美容、保健、减肥的功效。它填补了贵德县冬季旅游的空白。

  关于德吉热矿泉,有个神奇的传说:远古时期,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烧焦了土地,晒干了河流,老百姓深受其害,苦不堪言。盖世英雄后羿用弓箭射落了九颗作恶多端的太阳。其中一颗落在了面前这个多拉山岩石下,钻到土层深处,仍烈焰不熄,用自身的热量滚沸了山底下的泉水,形成了今日的温泉。其实,德吉温泉形成真正的原因是:此处的地热异常区在强烈的近东西向扩张应力场作用下,岩石圈东西向扩张并发生一系列的大规模断层活动,致使深部软流圈高温热流沿着活动断层及其形成的深裂隙上涌,穿过岩石圈到达地表面,形成了高地热异常区。

  这个高温热矿泉已有600百多年的洗浴历史,它比“天下第一汤”的云南安宁温泉开发还早100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朝洪武13年(1381)年,就有人在这里安居,利用地热温泉治病。此泉以独特的浴疗疾病的功能吸引着四里八乡的患者慕名而来,治疗顽疾。这里也成了文人墨客览胜抒怀的好去处。甘肃籍的文人姚钧在民国的时候曾任贵德县县长期间赋诗一首:“温泉几派泻山间,澡德浴身好趁闲。比拟华清还更暖,凭君一为洗孱颜。”西安的华清池名扬天下,贵德的温泉却是汉藏民族和睦相处的历史见证。请看河滩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组佛塔,那是为纪念大唐金城公主而修建的。据文字记载,唐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吐番赞普尺带珠丹。还将包括德吉温泉在内的黄河谷地作为“汤沐之所”划给吐蕃。当年金城公主进藏途中就曾在德吉温泉洗尘。后来,她使汉藏人民永世和好,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据史料记载: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金城公主重申唐蕃修好,请求划界立碑,唐遂将赤岭以西划给吐番,今赤岭界碑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金城公主促进唐蕃和好,曾将杂技百工、龟兹乐和汉语书籍传播到吐蕃,对汉藏文化交流,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多少年以来,藏族群众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池子里赤身裸浴,这些池子有的用来治疗眼疾,有的泡脚,有的是用作盆浴的。现在源头的出水口用管子引到温泉疗养院中去,看不到当年水汽蒸腾,云山雾海的场面。以前每到冬天,狭窄的山谷中水汽弥漫,云蒸雾翻,忽浓忽淡。泉水上腾起的雾气,把整个山沟都遮盖了,平添了不少神秘色彩。

  四、探讨与评论

  全国休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对贵德县评价道:“天下黄河贵德清、高原休闲养生地”,我今天就扣着这个话来研究贵德的旅游发展。另外还有一句话,叫做“高原小江南”,这句话我不赞成,这样的大山大水,这么大气的东西,为什么非要加一个小江南?高原大江南不好吗?应该是“青海大美,独秀贵德”这么一个概念。历史上说贵德小江南,是把贵德当作一个偏远地区来看,所以才这样命名,现在来看,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第一,大美青海。突出优势,创造新局,青海这几年发展很快,一个新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了。第二,大爽海南。环境宜人,气候宜居,海南的这种爽真是超出了我的想象,无论是在贵德还是在西宁,都不需要空调,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大家热得越来越恐怖,可是居然有一个不需要空调的地方,这就是大爽,而且自然环境很好。环境宜人,气候宜居,意味着海南将来休闲房地产业的发展必定是一个支柱。第三,大乐贵德。贵德的核心是一个乐字,贵德要追求快乐,养生的目的最终就是快乐。所以,不是单纯的养生,而是一种快乐经济。单纯的长寿意义不大,一定是有品质的长寿,这才是养生。所以,可以把贵德定位为中华养生城,经济模式就是快乐经济模式。第四,大展宏图。大品牌,大市场,大产业,大发展。


来源:人民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