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武夷山市下梅村的刘桂英正在邹氏家祠里做虎头鞋。她告诉记者,她制作的虎头鞋已经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做了改良,一般完成一双鞋需要30多道工序,先是制鞋底,做鞋帮,然后是绣眼白、绣眼珠,并用花线或金线绣眉毛、滚边,最后是装鼻子,贴虎头上的毛、耳朵以及胡子。
今年已78岁的刘桂英,从15岁开始学做虎头鞋,如今已有60多年的做鞋历史了。刘桂英说,“这些虎头鞋都是纯手工制作,现在已很少有人会做了。”下梅村民俗旅游,给刘桂英做虎头鞋带来了活力。现在,刘桂英在下梅村邹氏家祠做虎头鞋,她嘴上哼着“脚上穿着虎头鞋,娃娃胆子会变大,辟邪保平安咧”,手中做着虎头鞋,以此来吸引游客。
刘桂英说,做虎头鞋,首先是穿线,用两股线穿进针头,打完结后就开始缝制第一层的鞋垫花样,一针扎下去,在针上顺时针绕上三圈线,再从同样的出针口扎出。由于她制作的鞋底硬朗结实,得用顶针助力,“要用巧力纳鞋底,不然力气花得多还做得粗细不均。”刘桂英说。
虎头鞋有着圆溜溜的“虎头”,神气威武的“眼睛”,霸气的“王”字和小巧的耳朵,由于像极了小老虎,故被称作“虎头鞋”。在传统风俗上,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能穿够9双虎头鞋,便能保佑身体健康,一帆风顺。
来源:闽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