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经济社会发展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农业从单一产品生产功能向着文化传承、休闲旅游、教育体验、生态涵养等多种综合功能拓展,农业文化在地区农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农业文化的涵义、形态与特征
文化是人类生产生活生态活动的精神凝练、哲学思考和历史传承。农业文化是在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历史活动中形成的知识形态、价值形态、制度形态、文艺形态和物质形态的总和。它博大精深、丰富多样,从形态上讲,可分为农业制度文化、农业哲学文化、农业伦理文化、农业遗产文化、农业产业文化、科技农艺文化、农事节庆文化、农业饮食文化、名特优农产品文化等九大方面。农业文化历经时间的沉淀,具有自然性、历史性、地域性、传承性等显著特征。
用农业文化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思路
在当今经济社会大背景下,我省要充分发挥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文化丰富多样的优势,挖掘农业文化资源,加强对农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总结、提炼并推广以农业文化成功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先进经验,加快实施“文化强农”工程。同时,要充分利用好名特优地方性农产品资源,大力打造地方性农产品品牌。之外,要结合社会发展方式转变和消费转型升级的契机,把农业发展与文化要素结合起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因地制宜,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特别是要结合“山上浙江”建设,大力拓展山区农业的多种功能,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链条不断向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延伸,使农业和第三产业进入良性互动的发展状态,带动农业走向繁荣。总体上,要在对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大力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开发利用名特优地方农产品资源,走农业品牌化道路和“农业跨二进三”的发展道路,利用文化元素促进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农业的内在价值,进而提升农业的综合竞争力。
用农业文化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战略重点
1.发挥文化的引领作用,创新农业发展观念。首先,要研究新的农业消费需求,用新的消费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创新农业发展业态。如,农业种植、农业景观、农业采收、产品制作等在文化创意下,均可以体验农业、观光农业等形式发展,变成服务商品,促进农业多元化发展。第二,要根据消费需求变化规律,创新农产品生产结构,提高高品质农产品的生产比重,创造新的农业竞争力。第三,要把农业发展纳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加强农业和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的联系,增强农业的市场主动性,从而提升农业的产业竞争力.
2.发挥文化的渗入功能,拓展农业的多种功能。要运用农业文化的力量,把蕴藏于农业内部的深层功能如观光旅游、休闲体验、修身养性、美化装饰、文教娱乐、美色美味等有效地提炼和挖掘出来,以适应现代消费需求的变化和提升农业效益的需要。我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作物种类较多,农业生产方式多样,农村田园风光旖旎,把地方性农业农村的文化元素渗入农业发展中,巧妙地加以设计组合,能促进农业农村的多样化发展。另外,我省山区较多,可以利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建立综合性的农业观光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采摘园、农业体验基地、休闲农庄等,拓展农业和农村的多种功能,并在一定程度上使二者的功能相互叠加。在内容上,可以将生产经营过程加以展示供人参观欣赏,同时开展采摘、品尝、加工体验活动;可以展示当今国内外现代农业发展的最新成就和趋势;可以开展各类农业生产实践和科普教育活动等。
3.发挥文化的价值提升作用,打造区域性农业品牌。区域性品牌具有较高的公共产品属性,其内在价值含量可供区域内的生产经营个体共享,而且可以利用区域的影响力和总体特点快速把品牌打响。近年来我省的实践表明,依托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坚持走区域农业品牌化发展之路,成为农民增收致富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一条。对于区域性特别突出的优良产品,要申请原产地或者地理标志商标。要制定品牌质量标准,允许区域内达到品牌质量标准的经营个体使用品牌商标。同时,设定商标使用管理办法,可以借鉴安吉白茶的母子商标管理模式,明确个体子商标的责任义务,在保护中实现区域经济的品牌化发展。
4.发挥农业文化的创新功能,积极发展创意农业。创意农业是文化创意产业与现代农业产业结合的产物,是对农业生产经营的过程、形式、工具、方法、产品进行创意和设计,从而创造财富和增加就业机会的活动。发展创意农业,重点可从三方面努力:一是创意农业产品。结合先进的农业科技,通过包装创意、栽培创意、用途创意、亲情创意等手段,充分利用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改变农产品传统的使用功能,使得普通农产品变成商品、纪念品甚至艺术品和高端奢侈品,从而身价倍增。二是创意农业节庆活动。农业节庆活动是“农业搭台、文化表演、经济唱戏”的一种创意活动,是体验式和消费式结合的农业创意产品。要结合农业发展新形势和新的消费热点,举办新的农业节庆活动,。三是创意产业融合。把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形成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业与加工业融合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业与物流业融合形成农产品物流配送业,把农业与动漫产业融合形成农业动漫业等。通过产业融合产生新的产业业态,创新农业产业内容,丰富农业内涵,拓展农业外延。
5.发挥农业文化的教育功能,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信誉。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农业订单合同难以有效执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这些均与农业经营主体不守诚信、不遵守道德规范有关。为减少并杜绝这些行为,我省应大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誉。综合来讲,要从正反两方面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信誉。一方面,要加强诚信和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力度,引导农业经营者加强生产诚信,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规范,遵守食品安全生产条例,认真履行生产合同。另一方面,要通过法律规章制度等加大对违法违规使用农药、食品添加剂,不卫生生产,出售发霉变质农产品以及不遵守合约等生产行为的惩罚力度,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建立生产信誉。
用农业文化提升浙江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传统农业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
要保护各地传统农业文化资源。可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好农业文化资源的调查、采集、整理和归档。第二步,在普查基础上提炼出本地区优秀文化遗产,制定农业文化分级、分类保护计划。第三步,从既定文化遗产中选出足以代表本地域文化性格的标志性文化,制定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并加以产业性开发利用。
要完善农业文化生态保护区。如,对湖河水网地区的野莲藕水生作物建立自然生长区,对一些富有历史意义和区域特色、精耕细作的种养模式设立保护区等。
要建立农业文化综合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对不同区域的农具、农器、农谚、农趣、农节等进行收集、保护和展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字、图片或数字化的形式加以保存和展示。同时,在综合博物馆内建立青少年教育基地、农事体验基地、农产品制作中心等等,把农业文化综合博物馆建成农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平台。
要积极申报文化遗产保护。对省内一些具有突出价值、有充足的法律依据、历史比较久远而且现状保护较好的农业文化遗产,申请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针对其中比较突出的文化遗产,在适当的条件下,申请国家甚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以保护和传承我省的优秀农业文化。
(二)实施“文化强农”工程
要制定“文化强农”工程规划,使之与其他规划充分衔接、融合。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在全省实施“文化强农”工程,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并把该工程纳入地方政府干部考核中。
要把加强优秀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文化强农”工程的重要一环来抓。首先,是立足地方农业资源,积极培育地方性优秀农业公共品牌,或通过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等方法,把地方性农业品牌作为公共资源供区域内生产者共用,进而提高地方农业的知名度和附加值。其次,要积极培育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加强企业农产品品牌的建设与管理。第三,要从品牌宣传、品牌使用、品牌监管等方面,为地方农业的发展和优秀农产品品牌的培育提供系列服务。
要加强新农业文化业态的培育。更新产品和服务的设计与策划理念,在融合其他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创造新兴农业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内容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新兴农业文化业态,如动漫农业、智能农业。推动文化与地方产业资源、自然资源的结合,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业生产过程转化为生产力,提升农业的价值创造能力。
(三)大力提升农民的农业文化教育水平
农民是农业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主体,要激发农民参与农业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的积极性,大力提升他们的农业文化知识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农业文化开发和利用的培训,引导农民把农业文化与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组织村民代表进行“文化强农”工程先进典型的参观学习,加强农民开发农业文化、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的实际经验。要以市场为导向,探索出一条社会出资、政府扶持、公众参与的农业文化产业发展之路。鼓励农业产业主体拓展产业功能,发展以文化创意为支点的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产业。
(四)提供财税金融政策支持
建立农业文化产业发展基金,重点保护一批农业文化资源工程,开发一批农业文化创新项目,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业文化产业品牌,形成几条符合消费需求的农业文化产业链,建设若干个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农业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农业文化产业向特色化、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要积极创新投融资机制,为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进入农业文化资源保护和产业开发领域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投资经营的多元化。
来源:三农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