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安徽“校讯通”为何禁而不止 揭秘背后黑色利益


时间:2012-10-17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点击:

  人民网合肥10月16日电 (记者苗子健 杨坤 李希)近期,本网接到多起学生家长关于“校讯通”(及阳光教育、家教通等类似相关产品,以下简称“校讯通”)的投诉,称他们“被办理”了这种每月收费10元的手机短信业务,明明很不划算,但“迫于”学校及教师的压力,不得不办,不敢不办,着实无奈。

  由于不得人心,“校讯通”业务早在2011年3月就被安徽省教育厅明令禁止。时至今日,为何越演越烈,火爆异常?本网记者兵分多路,历时10天赴安徽合肥、芜湖、宿州、阜阳、淮北5市20多家中小学校及幼儿园展开调查。

  调查得知,由三方构成的黑色利益链是“校讯通”禁而不止的根本原因。校讯通业务共有三方参与,通信运营商、软件开发及推广企业、学校及教师,三方利益分成比例大致为:5:3:2。

  据调查,目前安徽省约有120万“校讯通”用户,每年费用多达一亿四千余万元。以此推算,通讯运营商每年从中获利超过七千万元,软件开发及推广企业每年获利四千余万元,而学校及老师每年获利近三千万元。

  “校讯通”是否必要?

  在采访中,很多家长向记者反映,每个月收费10元的校讯通,实际上差不多每天就1条短信,按照1毛每条来算,也才3块钱;而观其内容,大多是布置的作业,还有一些通知事项,并没有什么专门的个性化服务。

  合肥市汇林幼儿园的学生家长陈女士告诉记者,9月一开学,她就被通知要把免费的飞信换成每月10元的校讯通,而每天收到的短信内容都是孩子今天吃了啥,做了哪些事。“又不是短信说吃了啥就是啥,再说我每天都来接孩子,有啥事不能当面沟通的,这个校讯通多此一举。”

  合肥某小学一位学生家长张女士告诉记者,“以前学校会定期召开家长会,现在基本上没有了,全在校讯通上面说了,发短信和当面说感觉还是不一样的。”而让张女士最不能接受的是,校讯通的存在让孩子养成了依赖心理。“自从有了这个,孩子就不记作业了,反而回家我要提醒她。”

  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怪现象:尽管很多家长对校讯通颇有微词,但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办理了校讯通业务。

  “校讯通”办理真的是自愿吗?

  淮北市濉溪县某中学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办理校讯通是为了在学校和学生家长间搭建一个平台,便于交流沟通,绝对是自愿参与,随时加入,随时退出。但记者通过调查发现事实情况却不是这样。

  该中学一学生家长宋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说是自愿,能是自愿吗?家里就这一个小孩,老师将来要用这种方式跟我们联系,能不订吗?谁也不想让自己家的小孩‘输’在这上面。

  合肥市西园新村小学三名六年级的同学告诉记者,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学校就给她们办理了校讯通业务,“老师给我们每人发一张单子,让我们拿回家找家长签字,同意就留下电话号码。”当记者问到,办理这个是自愿的吗,一位同学跟记者说:“可以说是被逼的,老师一定会监督我们叫爸妈签字,如果不签,就给我们做思想工作,‘你要是不办校讯通,以后作业要是有不清楚的,不要怪老师’,让爸妈一定要办理。”

  “因为怕得罪老师委屈了孩子,家长们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学生家长刘先生告诉记者。


来源:人民网-安徽频道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