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0月16日讯 “要征集201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我觉得离不开关于食品安全的话题。”本报头版连续刊发市府办《关于向社会公开征集2013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作的通告》后,最近陆续有市民打进本报热线各抒己见。而在对这些市民的采访中,大家觉得最大的一件民生实事还属“食品安全”,特别关心正在开展的“百日行动”。
“真的很困惑,究竟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食品安全百日行动,有那么多部门参与,至少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不少市民纷纷表示。
食以安为先,市民也要行动
三聚氰胺奶粉、地沟油事件、问题豆芽菜……今年来,有关食品安全的话题是一个接一个。一些问题的出现也曾经让不少市民“感冒”不已。
“这么多问题暴露出来,真的让老百姓困惑,究竟还有什么是可以放心吃的。”书圣故里社区居民陈凯谈起民生实事,就说到食品安全问题。
陈凯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利益的驱使让老百姓的“吃”有些受伤。尽管眼下吃的东西、吃的品种比以前多了,但他还是最怀念小时候的食品环境,尽管卫生条件有些欠缺,但至少不用担心安不安全。
“不过,今年以来多个政府部门在推食品安全百日行动,这么多部门参与,至少给老百姓吃了颗定心丸。”陈先生说,前阵子看见媒体推出一系列报道,通过市农业局、检验检疫局、工商、食药监局等食品安全窗口单位,让老百姓了解到了生产源头、流通环节,一直到餐桌的整条流程是怎么操作的。陈先生说,如果真的能抓好,相信这些流程中的食品安全不成问题。
而在市民张女士看来,吃的安全已是全社会共同关心的话题。在众多问题被曝光后,现在张小姐身体力行,尽量减少在外就餐次数。
“水果、蔬菜,最好多在水里浸泡,零食能少吃就少吃,真要在外面吃饭,还应自备筷子。”张女士说,就怕哪个环节稍有不慎出问题,只要自己养成了良好习惯,就等于筑起了一道“防火墙”。张女士说,食品安全要全民参与,除了部门参与、商家规范,市民也要有自己的行动。
探索长效机制,加大违法成本
“食品安全涉及千家万户,一定要建立长效机制,这绝对是民生实事。”昨天,市政协委员王国庆对于“食品安全”的话题也深有感触。作为食品行业的从事人员,他说,目前整体情况好了不少,流通环节也规范不少。不过还有两个现象:其一,究竟是质量问题还是其他问题,市民有时弄不明白;其二,有些不安好心的人有意识“找茬”,搭了市民对“食品安全”高度忧虑的顺风车。
王国庆说,作为政府部门应探索长效性机制,不要让“百日行动”之类的食品整治成一股风,不能停留在“行动”、“活动”等形式。
王国庆的看法是,可以在大众传媒中定期推出公益性栏目,向老百姓介绍基本的食品安全知识等。比如买米要注意什么、买酒要买什么样的酒,为大家多提供一些信息。同时,对于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也要予以曝光,比如注水鸡鸭怎么产生的等。老百姓都知道了,以后就不会去买,自然这些行为以后也“无处藏身”了。
另一位政协委员陈井奢也有自己的观点。“食品安全,关键是要抓源头、提前介入,问题要等吃出来了才发现就晚了。”陈井奢说,作为执法职能部门,管理要创新。除了开会、发文件、下通知外,最好多些“明察暗访”,多些检查的形式和内容。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还可以依靠建立食品行业群众管治,即包括原材料、成品、商品等领域的人员分层次参与协助管理。
陈井奢说,其实目前城市里的情况还好些,农村或城郊结合部的食品安全问题尤其令人担忧,一些地摊贩、小作坊等管不起来,农村老百姓自身对食品安全也相对忽视。
陈井奢认为,要杜绝这些“食品安全”隐患,还要加大处罚力度。对不法商家光罚几块钱没用,应该加大他们的违法成本。以制度或法规的形式来明确,民生实事也就更实了。
来源:浙江在线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