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十五”以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纪略
核心提示
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弹指一瞬。然而,对于辽宁国土人来说,这是极其不平凡的十
年,也是值得回顾、总结和歌颂的辉煌十年。十年中,通过加强建设用地管控、拓宽用地保障渠
道,确保了全省经济快速发展;耕地保护目标“五年大考”的成绩列于全国榜首;地质找矿实现了历史性突破;省级国土规划荣获全国国土资源科学进步一等奖;矿业权实地核查及矿业秩序整顿取得巨大成绩;土地执法一跃成为全国先进,国土资源执法监察步入规范化轨道;国土资源管理方式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十年来,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带领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干部职工,协力同心,开拓进取,为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质的用地保障服务,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
做好用地保障工作 确保经济快速发展
十年来,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特别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先后上升为国家战略,辽宁省经济社会步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轨道,建设用地需求逐年攀升,“两难”局面、“双重”压力日益严峻。
在巨大的挑战和压力面前,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清醒地认识到,作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将用地保障工作作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重中之重,必须摈弃土地资源粗放利用方式,做到“有度有节”地利用土地资源。
在具体工作中,辽宁省国土资源厅以规划为先导,切实加强建设用地管控。《辽宁省国土规划》经国务院授权由国土资源部批复,并以政府令形式颁布实施,是我国第一个经国家审批、通过地方规章施行的国土规划。该规划先后获得省政府和国务院等多项奖励。
与此同时,辽宁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部署,全力推进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依据《辽宁省国土规划》,强化与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规划的衔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也取得突破性进展。2010年,《辽宁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2020年)》获国务院批准。为了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工作,辽宁省积极推进全省未利用地规划和沿海经济带国土规划工作。同时,大力推进市县未利用地专项规划的编制。
在认真做好各项规划的基础上,辽宁省积极拓宽用地保障渠道,最大限度地满足全省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的用地需求。全力用好用足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指标。同时,充分发挥计划的引领作用,根据各地资源禀赋情况,建立健全计划指标体系,强力推行土地利用计划差别化管理制度。近两年来,结合低效利用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三类用地调查结果,改革过去只分解新增指标的做法,将新增指标、增减挂钩周转指标等多项指标同时纳入计划管理,年初统一下达,作为刚性任务落实,年终一并考核。
近年来,先后启动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改革试点工作,对试点中涉及的土地规划、土地综合整治、统筹城乡发展等重大土地管理问题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
规范土地预审管理是辽宁省强化用地保障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完善土地预审工作制度,规范报件内容,严格审查程序,开展专家踏勘和论证;全力提高审批效率,实现了网上报件、网上审批。
多措并举节约集约用地 积极探索管理新机制
十年来,辽宁省政府在节约集约用地上下了很大功夫,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保红线的同时,又促进了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008年7月,为了切实推进节约集约用地,下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明确了节约集约用地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提出要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运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手段,调动用地主体节约集约用地的自觉性。
按照《实施意见》的具体要求,辽宁省制定和实施了五项制度:节约考核评价制度,将各市级政府单位GDP耗地率纳入效绩考核,确保 “十二五”期末建设用地耗地率下降30%;建设项目用地评估制度,严格各类建设用地控制标准;建设项目用地竣工验收制度,对投资强度、容积率达不到要求的,不通过用地竣工验收;项目用地监管制度,对建设用地批、供、用、补、查实时监管;奖惩制度,对节约集约用地成效大、土地违法少的地区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反之扣减用地指标。通过落实这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制度,促使辽宁省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取得新成效。
在节约集约用地工作中,辽宁省除了建立实施一系列规章制度之外,还积极深入挖潜,激活多年蛰伏的土地资源。 2010年,辽宁省国土资源系统深入开展 “未利用土地百人清查大行动”,全面清查2007年至2010年经国务院和省政府批准征、转用的土地,一直处于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情况。全省共清理2007年至2010年批而未用土地165平方公里,清理闲置土地21平方公里,实现了100%利用。
2011年,辽宁省利用半年多的时间,开展低效利用地、废弃地和未利用地的三类用地调查,查清了 “三类用地”1260平方公里,目前,已开发利用120平方公里。
创建节地模式,是辽宁省近年来节约集约用地的第三个重大举措。经过多年的实践,辽宁省先后创建了四大节地模式:一是大力推进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辽宁对投资500万元以下以及生产工艺无特殊要求的项目不单独供地,统一安排到标准化厂房,目前全省已建成标准化厂房2300多万平方米。二是充分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省政府规定,对工业用地增加容积率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对城市基础设施利用地上地下空间的,新建、改建大型商场和住宅小区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给予政策支持。三是积极引导建设项目向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的原则,将年度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向开发区和工业园区集中。四是加强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宣传推广。近年来,先后印发了 《辽宁省节约集约用地典型经验汇编》,对多个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典型进行宣传推广,促进了节约集约用地深入开展。
为进一步推进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辽宁省按照国土资源部要求,启动了“一带一区”土地管理制度配套改革试点,从创新政策、制度、机制入手,对区域内的耕地保护、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用地审批、节约集约用地等重大土地管理问题进行全方位的改革,积极探索“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国土空间,优化用地结构、优化土地规划、优化土地利用”的土地管理新机制,统筹解决土地管理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建立土地管理新秩序。
加大地质勘查投入 地质找矿硕果累累
2007年以来,辽宁省加大地质勘查投入力度,矿产资源勘查成果显著,新增一批大中型矿产地。
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全省共计投入地质勘查资金38.5亿元,新增矿产地达101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达43处。
令人惊喜的是,本溪桥头大台沟控制铁矿资源量达34.74亿吨,远景资源量达100亿吨,是国内目前发现最大的铁矿;昌图县古榆树估算煤炭资源量达12亿吨;凤城市白云金矿新增金属量达33.85吨;抚顺红透山铜矿新增铜锌金属量达28万多吨;瓦房店金刚石探获金刚石资源量达122万克拉;铁岭调兵山市探获硅灰石矿资源量达800万吨。
据了解,在推进铁矿整装勘查中,辽宁省鞍山—本溪地区整装勘查建立了地方政府、地勘单位、矿山企业联合的运作机制,“商业跟进”迈出了关键一步,鞍本地区铁矿整装勘查被列入全国47片整装勘查之首,预计新增铁矿资源量达100亿吨。
在推进金刚石整装勘查中,瓦房店金刚石整装勘查今年已列入全国第二批整装勘查项目。据了解,该项目将由中央、省财政和社会相关单位共同出资,预计提交金刚石资源量370万克拉。
在推进煤层气资源整装勘查中,昌图古榆树煤层气列入省级整装勘查项目,由省财政和铁法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出资,以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改变能源利用结构,实现能源替代。预计提交煤层气资源量50亿立方米。
自2008年以来,全省地质勘查项目和资金大幅度向辽西北三市倾斜,安排辽西北地质勘查项目279个,投入资金10.45亿元。为了如期实现辽西北突破目标,省厅组织全省9个地勘单位46个地质勘查队,在辽西北开展地质找矿大会战。截至2012年上半年,初步统计辽西北三市新增矿产地47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达24处。探明了相当储量的煤炭、煤层气、铁矿、金矿、铜铅锌金属等多个矿种。
辽宁是矿业大省,矿产资源开发早、规模大、强度高。由于多年的开采,一大批老矿山资源面临枯竭,直接影响到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随着危机矿山接替资源项目的实施,全省一大批危机矿山实现重大找矿突破,企业发展重现生机。几年来,全省共新探明大型矿产地4处、中型矿产地2处。通过勘查,全省累计新增煤炭资源量2亿吨;新增铁矿资源量3.74亿吨,其中富铁矿0.74亿吨;新增金金属量46吨;新增铜金属量12万吨;新增铅锌金属量52万吨;新增银金属量80吨;新增钼金属量7100吨。据测算,平均可延长矿山服务年限5~10年,可安排3.6万人就业。
全力以赴力抓耕保 五年大考位居榜首
今年8月,受“达维”台风影响,辽宁省普降暴雨,造成部分地区严重水涝灾害,259万人受灾,农作物受灾面积达623万亩,大水冲毁耕地245万亩。在这次水涝灾害中,辽宁省土地整治项目区农田水利设施凸显出强有力的防洪能力,土地开发整治项目中农田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畅通的田间渠系使耕地中的积水及时排除;塘坝、谷坊及迎水面护堤有效地解决了大水对耕地的侵蚀。据不完全统计,辽宁省通过土地开发整治安排的新增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水灾中有效地防止了112万多亩耕地被冲毁,减少经济损失48.16亿元。
自“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项国策实施以来,全省将耕地保护作为指导思想,将土地整治作为实现耕地保护的重要抓手,搭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土地复垦三个平台,科学规划、规范管理,在项目管理以及补充耕地的数量、质量、时限、程序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全省土地整治工作纳入了有章可循、有序开展的良性轨道,耕地质量显著提高,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2002年以来,全省共计投入113.82亿元,安排项目4146个,整治总规模662.11万亩,新增耕地面积314.6万亩,新增和改善农田防涝灌溉面积398万亩,新增粮食产量12亿斤,受益人数750万,人均增加年收入400元左右。
土地整治的实施,对抗灾救灾和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态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2011年8月,国务院考核组对辽宁省政府“十一五”耕地保护目标进行了详细而严格的 “五年大考”,最终辽宁成绩位居全国榜首。
人们清晰地看到,各级政府保护耕地“红线”的意识、责任观念明显增强,形成了政府“一把手”负总责、国土资源部门为主导、各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共同责任体系;国家下达的耕地保有量、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耕地占补平衡等指标,辽宁省全部超额完成;耕地保护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形成了政府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土地违法问责、耕地保护共同责任等一系列较为完备的制度体系;耕地保护方式不断创新,耕地保护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在基本农田保护方面,截至2010年末,全省基本农田面积达5379万亩,比规划多出67万亩,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
目前,辽宁省基本农田已全部落实到地块,完善了基本农田的资料档案,建立了基本农田信息数据库,设立了基本农田保护标志牌。
在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的基础上,辽宁省还加强耕地等级与耕地质量建设工作。首先,认真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工作,2007年完成了农用地分等定级,2008年开展了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调查与评价,2009年进行了农用地定级与估价试点,2010年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和产能核算成果,在全省建立农用地产能动态监测样点体系,进行农用地产能动态监测和预警机制研究。
其次,注重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全省先后组织实施了沃土工程、标准粮田建设等多个项目,建成了一大批高标准农田。同时,加强耕地质量监测,共建立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13个、省级监测点6个、市县级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监测点65个,建立完善了耕地质量年度报告制度。2007年以来,全面开展了耕地地力评价,初步摸清了6000万亩耕地的地力状况。
王 梅/关尼亚
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季风岚(右四)研究部署工作
强化用地保障 促进经济转型
阜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王宗林
阜新曾经是以煤电产业为主导的重要工业城市,曾经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随着煤炭资源的大量开发,阜新逐渐走向了“矿竭城衰”。阜新的情况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关注,2001年12月,阜新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全国第一个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市,从此阜新吹响了经济振兴的号角。
阜新国土资源局在市委、市政府及省国土资源厅的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立和完善国土资源机制和制度建设为重点,经过全系统干部职工几年的不懈努力,在保障全市建设项目用地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有力地助推了阜新地区的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
阜新经济转型十年间,全市的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年建设项目用地的各项数据统计表明,随着经济转型的不断深入,阜新的用地量呈现逐年大幅跃升,从一个侧面直观反映出阜新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十五”之初的2001年度,全市获得省政府批准的征转用地总规模仅为9.0236公顷,结余的用地计划指标只能白白地浪费。而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获批的征转用地总规模高达1400.3公顷。由此可见阜新市转型十年经济建设发展的巨大变化。
自“十一五”以来,阜新市的经济建设就步入了快车道,随之用地规模逐年大幅增加。 2010年获得省政府和国务院批准的用地总量是“十五”期间用地量总和的数倍。全市国土资源系统在用地保障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截至目前,大唐国际煤制气、巴新铁路、华能风电、铁阜高速、阜朝高速、沈彰高速、彰通高速、阜盘高速、阜盘高速延伸线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均已陆续获得批准,液压产业基地、皮革产业基地、林产品产业基地和玉龙新城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已初具规模。
十年来,阜新的大地涌动着热火朝天的建设浪潮,阜新的经济建设正在迅猛地向前发展,用地保障工作硕果累累——
项目用地得到有力保障。十年来,全市国土部门干部职工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全力以赴为用地单位服务,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地工作,很多项目用地都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诸如规划预审、现场勘测、公告听证、内部会签等征地组卷的繁杂工作。国土人的辛勤劳动也得到了用地单位和各级政府的高度评价。
全市“十一五”期间单独选址项目和经省政府批准征转用项目用地总量为3325.56公顷,其中,使用新增用地计划2954.5公顷 (含耕地2258.06公顷)。全市用地总量逐年递增,2009年和2010年用地总量年增幅均达到80%以上。与全市“十五”期间用地规模相比,“十一五”期间的用地规模可以用“爆炸式”增长来形容。
“十五”期间全市的用地总量仅为206.0465公顷。这五年,省政府给阜新市下达的用地计划经常出现大幅结余,可见阜新经济转型之初的经济发展速度有多么缓慢。然而,进入“十一五”的五年,任何一个年度的用地量都超过了“十五”期间的用地总和。特别是2010年的用地量大幅激增,从用地的角度上看充分反映出了阜新市经济建设发展的喜人轨迹。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尽管省政府为帮助阜新改变落后局面做出了政策上的倾斜,但是由于近几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愈来愈紧张,因此,为了阜新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在用地模式上有所突破。同时也为了统筹安排建设用地规模、优化用地布局,阜新市从2009年起开展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已完成了彰武县、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和清河门区土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申请周转指标816公顷,该项工作的顺利推进将极大地缓解全市下一步用地紧张的势头。同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为全市勾画出了一幅新的建设图景:可以实现耕地增加并集中连片,达到田块平整、渠网配套、道路畅通、绿化整齐,建成集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和集约化农业为一体的高标准农田,为今后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有利条件。可以说,该项工作对保护资源,保障发展,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城镇化、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作用极为明显且意义深远。
挖潜储备土地成效显著。近年来,阜新市在用好增量的同时,下大力气盘活存量,促进低效用地二次开发,查处闲置土地,合理利用工矿废弃地,适当开发未利用地。通过上述手段,有效地缓解了阜新经济建设的用地紧张态势。 “十一五”期间共收购储备土地486公顷。 2011年,市国土资源局在没有收购储备土地资金的情况下,自行贷款运作,全市共利用土地储备贷款48.8亿元,其中市本级申请银行贷款41.1亿元,为阜新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此基础上,2011年全市城区范围内已将棚改腾空地、搬迁企业用地等273公顷土地纳入国有建设用地土地储备库。同时,阜新市全面清查土地闲置和低效利用情况,收回14宗土地,面积达36.29公顷,并全部重新挂牌出让;还核实三类地总面积5770公顷,为下一步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土地市场建设不断完善。 “十一五”期间,全市深入推进和完善土地市场化建设,自2007年1月1日,阜新市经营性和工业国有建设用地出让全部实行招拍挂交易。而今,为真正实现土地交易的“公平、公正、公开”,全市已经开通了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网上挂牌交易系统。仅市本级2001年以来转型十年间累计共出让经营性国有建设用地570宗,面积1412.4万平方米,土地出让价款115.9018亿元。土地的市场化运作,有力地推动了阜新城市建设的发展,改善了城市环境,树立了阜新的崭新形象。这也使得众多国内外商家看到了阜新的发展潜力,投资热情高涨,建设资金源源不断,为阜新城市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积极探索为用地单位服务的有效途径。近两年,市县国土部门还积极改变工作作风,变被动组卷为主动上门服务。业务工作人员在局分管领导的带领下,频频深入县区、液压基地、皮革基地、林产品基地以及玉龙新城建设现场和各县区的重点建设项目区,认真开展用地情况的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做到心中有数。在下基层的过程中,各级国土部门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为建设单位出谋划策,设计便捷的组卷路线,耐心讲解征地的有关政策和操作程序,为用地单位排忧解难,有效地推进了征地工作进程,从而使阜新的征地报批进度始终位于全省前列。
在实施征地工作时,国土部门努力坚持节约用地的基本原则。如:阜新县三沟酒业建设项目,申请用地的总规模曾达到400余亩,在用地计划指标极其紧张的情况下,国土部门工作人员对该项目的用地反复推敲,确定了合理的用地规模,并重新组卷上报,最终一期报批了89.937亩,二期报批了109.9995亩。既满足了项目建设的阶段性需求,同时也有效地节约了建设用地,政府有关部门以及用地单位也因此提高了节约用地的意识。
阜新国土部门近年来工作业绩突出,成果斐然,得到了阜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评价,也得到了阜新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赏。目前,全市国土部门空前团结,干部职工工作热情十分高昂,在全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阜新的国土资源管理将再上新台阶,阜新的明天会更好。
阜新市国土资源局局长王宗林在安排部署工作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 加强国土资源管理
辽阳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程绍振
进入21世纪以来,辽阳市的土地管理机构逐年完善,基层国土所全面建设,基层监管力量不断加强;管理职能不断强化,工作内容从单一化到多层次,从局部到全面,参与政府宏观调控作用逐步显现,调控能力、管理范围、管理力度不断加大,管理手段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完善,学习、工作、管理等各个方面都建立了操作性较强的规章制度;机关工作秩序进一步规范,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执政能力、机关干部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不断加强。特别在最近几年,辽阳市国土资源局大胆改革,勇于创新,采取多项措施,举全局之力,为全市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优良的用地保障服务,赢得了市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好评。
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保障项目建设用地
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大批的建设项目对土地供应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来,在严格控制用地指标的前提下,千方百计为建设项目提供用地服务,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年度指标使用过程中,辽阳结合全市各县(市)区情况,按照统筹安排、突出重点、优化结构的原则,优先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城镇建设项目、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项目需求,把新城新市镇、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重中之重。从2002年开始,辽阳市各类建设项目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新增建设用地从100公顷左右增加到650公顷左右。为强化服务保障,我们在项目选址、立项、用地预审、土地处置等各环节上,采取提前介入,坚持上门服务、跟踪服务,就某一重点项目派专人跟踪,较好地保障了辽阳芳烃基地、高压共轨、忠旺集团、河东新城开发等一大批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用地保障。
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点,稳步推进土地市场建设
多年来,辽阳市始终把土地市场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全面实施土地有偿使用制度。一是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缩小划拨供地范围。除军事用地、社会保障性住房用地和特殊用地可以划拨外,积极探索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有偿使用。二是国土资源市场配置范围不断扩大。按照法律规定应当以出让等有偿方式使用的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和依法发生流转的存量建设用地,全部实行了有偿使用;工业、商业、旅游、娱乐和商品住宅等各类及与该类用地配套的办公、科研、培训用地全部实行了招标、拍卖和挂牌出让。三是积极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实行网上交易,公开出让计划、公开资源信息、公开出让程序、公开集体决策、公开竞价、公开出让结果,使出让行为更加公开透明。四是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作用,使土地使用者树立成本意识。遵循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防止浪费、促进节约;防止粗放、促进集约,从而达到高效利用的目的。五是适应土地市场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土地交易机构。市土地储备交易中心由过去的正科级逐步升格为正县级,从过去职能单一的科室转化为业务性强的财务融资部、征收补偿部、收购储备部、交易供应部、策划招商部。土地资产效应也得到充分显现,土地收益大幅增加,仅2011年,全市公开出让土地135宗,实现土地收益48.2亿元。
以推进节约集约利用为核心,把好土地利用关口
近些年来,辽阳市国土资源局积极推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工作,以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模范县(市)创建活动为抓手,按照“严控总量、优化结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的原则,采取堵疏结合、多措并举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在硬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的难题,全市的土地资源利用和保护呈现出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趋势。做到严把“五关”:一是严把政策关。认真学习相关的政策文件,准确把握政策界线,经过深入的调查研究,在全市推行具有约束性和导向性的一系列节地指标,逐步由粗放型用地走向集约型用地,建立完善节约集约用地的评价体系,建立完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激励机制、倒逼机制、问责机制。对经营性用地、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对用地地类、产业类型、具体用途、土地使用条件、生产技术等提出明确要求。二是严把预审关。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供地政策、用地标准和规模等条件的,提出建设用地预审意见。在安排项目用地时,坚持统筹城乡用地,着力挖潜,充分利用现有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占用耕地。三是严把指标关。鼓励和引导工业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实行用地指标倾斜政策,对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程,以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高投资密度、高产出、高科技含量、低能耗的工业项目,优先安排农转用计划和土地供应计划。对建设项目选址不合理、不符合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达不到土地投资强度等要求的建设项目,及时采取调整选址、核减用地规模和重新确定用地四至范围等有效措施。四是严把监管关。根据已确定的产业特色和发展区域,超前做好该区域内的征地、拆迁工作,提供一定数量的工业用地。加强项目用地批后管理,实施建设项目用地全程监管。对工业项目用地,除了明确投资强度等准入条件外,还要在土地出让合同中明确项目开工建设时间、竣工时间、投产时间等控制性指标。五是严把考核关。将节约集约用地工作列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按年度进行核查。成立专门的工作领导小组,对各县(市)区、经济开发区完成节约集约用地任务指标的情况进行重点考核,对核查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及时总结和不断推广节约集约用地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典型,定期组织自查,及时汇报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推进和目标责任的落实情况。
以维护国土资源管理秩序为目标,严格依法监管
多年来,辽阳市高度重视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始终坚持国土资源可持续发展方针,充分发挥土地、矿产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作用,不断规范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加大依法监管力度。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和省国土资源厅的要求,结合工作实际,认真组织开展了土地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行动、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矿产资源管理秩序治理整顿工作、全面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以及“回头看”工作、年度土地矿产卫片执法检查等专项行动,查处各类国土资源违法案件358件,罚款3000余万元,给予党纪政纪处分23人,追究刑事责任5人。通过开展各项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了各类违法违规行为,有效地保护了国土资源依法开发利用,维护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土地利用率逐年提高,违法用地率逐年下降。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秩序进一步规范,整规任务圆满完成,全市矿山企业由过去666家整合为现在的382家,矿山布局更趋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矿山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全市国土资源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坚持堵疏漏洞、打防结合,采取领导挂帅与全员参战、日常巡查与集中打击相结合的执法方式,找准执法关键点,拓宽执法面,对违法违规行为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主动会同公安机关联合执法,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取得了良好的执法监察效果。
来源:辽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