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善后,为何成了头疼的事?


时间:2016-11-18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点击:

  “不归我们管”,很多事故发生后,地方监管部门都急于这样撇清自己。这实际上还是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归我管”的潜台词是“我不想管、不想担责,更不想被追责”。

  河北保定5岁男童聪聪被枯井“吞噬”一事,引发舆论对废弃枯井的关注——诸多散落农村的枯井归谁管?被废弃之后为什么没有被及时填埋或封存?11月15日中央电视台的报道显示,河北省水利厅、农业厅、住建厅均表示这事“不归我们管”。据11月16日《河北日报》报道,河北省委书记、省长就此批示:“请迅速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督促全省各市县迅速对辖区内枯井数量进行排查,并及时进行填埋,消除安全隐患……”

  类似枯井“吃人”的事情近年来并不鲜见,在我们身边,不少被废弃之物成了“吃人”的“元凶”。比如,一些被废弃的收费站迟迟不拆掉,成了“拦路虎”,频频引发交通事故;有的被废弃的工厂对危险物品没有妥善处理,导致爆炸、泄漏等事故;有的被废弃的矿区由于没有采取相应保护、封存措施,发生坍塌,等等。每年这些被废弃之物会造成多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许不好统计,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就像一颗颗“定时炸弹”,如果放任其自生自灭或者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安全隐患,随时有“爆炸”的风险。

  就像人们丢垃圾,随便扔在家门口、马路边就行了吗?如果没有后续垃圾处理、填埋、再利用等一系列措施和办法,没有专门的人员和企业负责垃圾清运等善后事宜,人们恐怕早被垃圾包围得喘不过气来了。被废弃的工厂、矿区、危险品、收费站、枯井等也是一样道理。只有妥善善后,才能善始善终,进而实现良性循环。遗憾的是,如今对这些废弃之物,不管是曾经的使用者还是监管者,都没有引起足够重视。

  废弃之物屡屡引发事故,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些可能确实没有预料到事态的发展,所以也就没有具体的善后制度安排和规定;有些虽然有明确的善后规定,但相关方“能省则省”——既然已是废弃之物,何必要花“冤枉钱”去善后?而收费站等公共设施的拆除可能要走程序、办手续,如果没有外部敦促和监督,进展缓慢或者没有进展亦实属正常。

  重要的一点,不少地方监管部门在善后问题上的表现和态度很不给力。正如有专家所说,“有好事的时候大家都想拦一拦,出事之后都想躲一躲”。“不归我们管”,很多事故发生后,地方监管部门都急于这样撇清自己。这实际上还是工作态度和责任心问题,总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归我管”的潜台词是“我不想管、不想担责,更不想被追责”。

  追问枯井归谁管,不是在纠结具体事件的谁是谁非,而是在担忧今后,对那些被淘汰、被废弃、被取缔的东西,尤其是不妥善处理就会成为安全隐患的东西,应该有科学的、具体的、严谨的善后制度安排,有责任明确的部门去负责,而不是事到临头手忙脚乱,互相推诿。很多事情,躲是躲不过去的。如果不事先算好这笔安全账,难免会有一天危险来“敲门”。

  完整的社会治理,不仅开始时要有计划,而且结束时也要有善后;不仅要向前看,还要适时回头看,这样我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快。

   【责任编辑  赵学光(当代商报社北京运营中心特约记者)】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