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变化,从最薄弱的地方开始——山西民生事业观察
近几年,山西省有效把握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从最困难群体和最薄弱环节入手,创新工作机制,整体推进民生建设,初步走出一条中部欠发达省份的特色民生道路。
4年投入600亿元开展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
9月底,一场秋雨将吕梁山浸润得清新空灵,地处大山深处的山西省柳林县陈家湾乡中垣村显得格外静谧。一条平整的水泥路,一直通往10多公里外的繁华县城。
50岁的村民李富财说:“几年前,村里通往外界的道路还是沙土山路。每逢下雨天,村民骑摩托车都走不出去。”
因为行路难,中垣村长期只能种植玉米等传统低效作物。2009年,政府投资兴建了一条出村的水泥路,并以该村为中心,打造了一个万亩核桃园区。
“路通了,城里的商贩能直接到村里收购农产品。现在村民在没有挂果的核桃地里种旱地西红柿等蔬菜,每亩每年能收入五六千块钱。挂果后,每年核桃的预期纯收入也将达到4000块钱。”李富财说。
近几年,山西2.8万个行政村正在发生着像中垣村一样的变化。对于中部欠发达的省份山西来说,消除城乡、经济社会不平衡,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以求得社会和谐发展已经成为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
为此,山西自2009年起4年投入600亿元连续开展了两轮农村公共事业“五个全覆盖”工程。省发改委主任王赋说,相当于每个县每年投入1.3亿元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很好地解决了农民群众出行难、就医难、上学难、养老难、购物难等十多项生产生活实际困难。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