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油坊店乡西莲村加强精准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16-10-26 来源:安徽法制报 点击:
次
|
安徽省金寨县司法油坊店司法所 沈鑫
按照县委党校的统一要求,结合当前中央、省市县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工作的决策要求,并从我做为安徽省金寨县油坊店乡西莲村包村乡干、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角度,立足工作实际,对该村加强精准扶贫工作做了具体的调查研究,提出以下几点意见和建议,供参考。
一、基本情况
西莲村位于油坊店乡西北,平均海拔600米,是一个集高寒山区、梅响二大水库移民重点安置为一体的贫困村,全村辖23个居民组,505户1935人。其中移民650人,贫困户231户,贫困人口720人,贫困人口中五保户34户,34人,低保户141人。现有土地1310亩,人均0.5亩,山场3.2万亩,人均16.5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200亩。群众经济收入主要为水稻、茶叶、毛竹以及外出务工。2014年外出务工人数600余人。年人均纯收入较低,在油坊店乡属经济较落后的村,为典型的高寒山区贫困村。
村两委2014年换届产生,组织完善,班子团结,人员分工明确。支部现有党员47名,其中男性41名,女性6名。村两委干部5人,其中值班干部4人,村有小学一所,在校学生74人,其中学前班18人,在岗教师6名,有卫生室1个,村医3名。
(一)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一是村集体基本上没有经济收入来源,是典型的“空壳村”。村集体无经济支撑,对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关爱和帮助困难群众和调动基层干部的积极性,都造成严重的影响。二是群众家庭收入主要是务工收入和农作物销售收入。农业种植结构十分单一,主要种植毛竹、水稻,有极少户种植茶叶。近年来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扶持下,交通状况、通讯状况、饮水等问题得到改善,主导产业茶叶生产逐步显现,新建茶园500亩、低改茶园800亩,但要实现产销一条龙,后续还需要大量的资金扶持,很多村民还是靠外出务工,今年在外务工人员达600余人,方式都是自发的、松散的。村内现有零星分散的养殖业、种植业、高山泡菜等均未形成规模,都亟待整合,形成规模经营。
(二)基础设施建设状况。该村近年来,利用实施通村水泥路和库区移民后扶项目及“一事一议”,项目政策,结合群众投工投劳和筹资捐资相结合的办法,修通水泥路1.33公里,跨河桥2座,过路涵2处,通组土路20公里,基本达到了组组通公路的目标,极大的方便了村民出行和生产生活。村支部和村委会有工作场所;农村电网今年刚刚改造完成、村电话、自来水、有线电视均已进村,但尚未普及。
(三)村级组织运转情况。村两委今年刚刚换届产生,组织完善,“两委”班子成员团结协作,具有一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党组织活动基本正常,党员能按时交纳党费。通过走访调查,大多数群众对村干部都比较满意和拥护,具有较高的期望值;希望在驻村工作队的帮扶下,进一步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带领广大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在村调研情况看,该村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建设方面。一是该村“两委”班子有带领群众致富的热切愿望和实际行动,但还要忙于自己生计,加上基层工作付出难以和回报成正比,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加之村两委年龄结构偏大,精力不够集中,开拓意识不够强,缺乏应有的工作力度;二是党员队伍老龄化较为严重,全村47名党员中,45岁以下的仅5人。党员文化程度偏低,在发展农村经济上模范带头作用发挥不够;三是组织生活不够健全。因为平时农活较多和农闲季节外出务工人员较多,党员会议组织起来难,制约了基层组织活力的发挥。
(二)经济建设方面。一是村集体基础薄弱。为典型的农业种植村,几乎没有集体收入来源;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过于单一。绝大部分村民以种植水稻、毛竹、蔬菜为主,因属高寒山区,气温低,不适应农作物的生长,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较差;三是群众致富门路较少。绝大多数农民致富的愿望迫切,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没有技术特长,年复一年地在小农经济这个模式中循环运行。许多有头脑的年轻人不愿在村里干事,一些大中专毕业生尽管就业困难,也不愿留在村里,致使村级经济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四是劳务输出缺乏组织。该村每年劳务输出几百人,还处于自发、分散、无序的状态,缺乏有组织、有针对性的引导,基本从事短期劳务,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
(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少数村民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化,对履行义务观念淡薄,更很少提出发展村级经济的好建议。村民的精神生活相对匮乏,在走访中,部分村民有成立村锣鼓宣传队、建文化广场等娱乐组织和场所的迫切愿望。在个别老龄群体中存在“迷信”现象。
(四)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1、移民安置点规划,现仍有不少移民居住环境恶劣,房屋年久失修,处于危房,大部分移民有意愿在本村社安置点。2、进一步完善现中心村基础设施建设。通组道路硬化,现有11条通组道路基础差,2个组需建人行桥,雨天、雪天村民出行难。
三、下一步帮扶工作设想及措施
针对西莲村存在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收入结构单一、贫困人口比重偏大、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等靠要思想严重、基层组织建设薄弱”等困难和问题,按照强基惠民“五项任务”和“一个目标”的要求,应形成“制定一个规划、实施四大工程、办好五件实事”的“145”的工作思路:
(一)制定一个规划
按照强基惠民活动总体要求并结合西莲村实际情况,帮助西莲村制定一个中长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和措施,同时,使这个规划家喻户晓,启发和提高群众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使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强基惠民”活动带来的实惠。
(二)实施四大工程
1、建设一套班子,培养致富“领头人”。 一是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协助村两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村两委议事、办事程序,提高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二是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突出抓好党员干部教育,营造和谐、团结、进取的村班子队伍;三是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种渠道,帮助村党员干部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克服等、靠、要思想,引导党员干部办实事、办好事,增强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发展致富的能力,鼓励党员及大户能人当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2、加强外出务工人员的教育引导,增加群众收入。联系外地或是本县发展比较好的相关企业或用人单位,有组织的帮助西莲村外出务工人员,开眼界、换思想、学技术、长本领,增加群众现金收入,引导他们取得成就后回乡发展。
3、打好主导产业发展基础,解决群众“吃饭”与“收入”问题。一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植、养殖水平。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地开展农民科技知识讲座,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利用西莲村莲花山地域优势,组织村民种植茶叶、毛竹、蔬菜、养殖业,拓宽经济收入渠道。三是对主导产业茶叶的发展以及莲花山自然景观特色旅游业的开发利用,增强群众自我发展的信心与能力。
4、加大移民搬迁安居工作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把实施移民搬迁安居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和转变西莲村生产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改善群众居住条件,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民安居工作;二是积极协调、联系,加大对交通、教育、卫生、水力、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以“公路的拓宽、水力的改造、电站及学校的修建、医疗条件的改善以及中心村的建设”为重点,逐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设施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三是积极协调民政、农业等部门,帮助部分贫困户解决危房修缮等生产生活问题。
(三)办好五件实事
一是开展好扶贫济困送温暖活动,包括看望在校学生、慰问“三老”人员和贫困群众,让他们感受到党的温暖和组织的关怀;二是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为困难群众解决实际生产、生活困难;三是积极联系、协调,做好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四是开展单位募捐活动,组织单位干部职工为西莲村贫困群体捐赠物品、资金;五是做好强基惠民项目的申报工作,结合西莲村经济发展的实际和群众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积极申报短、平、快项目,发展村集体经济。
来源:安徽法制报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