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我在泰国品尝“第二杯咖啡”


时间:2016-09-08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点击:
      郑书东    
    
    【摘要】人生不同境界,对应喝咖啡的不同方式。国务院外侨办华文教师外派任教,外域华文教育的蓬勃发展,昭示我国经济的繁荣与文化的兴盛。作为外派教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坎坷经历,华文教育的酸甜苦辣,品尝人生第二杯咖啡。
    【关键词】欣喜   失落   学习   沟通
    人们把喝咖啡与人生境界作了这样的比方:
    需要加糖和牛奶的境界好比人的童年。在这个年龄,是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更不屑于去品味甜之外的滋味的。
    没有糖的参与,咖啡特有的香味便凸显出来。少了不着边际的梦想,多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这便是中年人的世界。这个年龄,已经见识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却还保留着对美好人性的向往。对人对事不那么偏激了,该忍则忍,该让则让。
    原汁原味的黑咖啡是老年人的生活。不需要糖和牛奶的缓冲,他们要的就是裸露的,真实的,苦涩的,香味浓烈的咖啡,这样的咖啡才够劲道。几十年的酸甜苦辣混杂在一起,早都分不清哪些是甜蜜,哪些是辛酸,尝在嘴里的只有那包含了各种滋味的苦。甜的感觉容易消失,苦的滋味却醇厚而持久。这种苦,只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老年人才能承受得了。因为他们知道,苦到了极至,便是甘甜的所在。这才是喝咖啡的最高境界。
    年届不惑的我有幸被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选派赴泰国执教华文,我也就得以在泰国品尝了我的人生第二杯咖啡。我的援外执教工作从2007年11月起,到2008年10月结束。这期间我被安排在泰国呵叻府横色令县公立敬德学校任教。
    欣喜
    2007年6月,郑梁梅学校接到了一份由淮安市侨办转来的国侨办传真,希望学校选派1-2名老师赴泰国援教一年。消息传开后,三个学部语文、英语老师被指定为报名的对象,经过多方面磋商,校长会研究派出人员必须是对学校做出较大贡献的老师,要把这次出国援教作为一个政治待遇。就这样,我被学校推选报到了市侨办,由市侨办上报省侨办,再由省侨办根据各地报名的情况,研究人选,上报国侨办。
    经过了三个多月的漫长等待,9月底,终于接到了来自国侨办的“任务通知书”,第一次走出国门,且肩负的是国家的使命,说不出的喜悦在心头。
    但接下来的就是来自家庭的阻力,“你走可以,但你对老人、孩子怎么交代?”这是妻子的抱怨。我知道父母与岳父母四位老人都年迈且患病在身,孩子又是读高二,突然我这个顶梁柱走开,无疑是把担子卸给了妻子。学校也作出了慎重选择,国家又把任务交给了我,我知道确实对不住家人,但我必须顾全大局。面对送我上飞机的妻子,我虽有太多太多的不忍与牵挂,但是我还是踏上了奔赴异国的征程。
    失落
    2007年11月10日,那一天,我踏上了泰国的土地。机场的语言不同,就给我们(我和宿迁市沭阳第二实验小学的孙海洋老师)带来了不小的麻烦。接下来被汽车送到了离曼谷300多公里的偏僻小城,心中更是说不出的滋味。
    住的是不足10平米的小屋,吃的是生、冷、辣为特色的泰国饭菜;没有中文电视,没有自来水,洗澡用冷水;一张小床,两个塑料椅子,一个学生桌,两只玻璃杯成了学校给我们的全部家当。
    生活上的困难还能忍,还好克服,心理上的失落就让人更加的痛苦了,教了20多年的中学,突然来到了一所小学,而且教的几乎是一个汉字都不认识的孩子,更为严重的是他们不知道学习的重要,他们没有升学的压力,他们不知道汉语为何物,更不知道学汉语有何用。我的心一下子凉了,满腔的热情、宏大的抱负顷刻间化为乌有。
    尴尬
    失落之外,加之语言不通、习惯不同,更增加了不少尴尬。我在泰国遇到两次尴尬,一次是泰国学校早会时唱“颂圣歌”时所有人要站立行礼,而我还是径直往办公室走,被泰文老师拦住,比划一番,我也照着做了,当时好是尴尬;还有一次是我穿了一件全棉衬衣,因为没有熨烫(在国内很少有这习惯),又是被一老师拦住,指手画脚一番,我也终于明白;有时你不换衣服(泰国人一天一换,甚至一天三换),会被认为是没洗澡,而我们是认为衣服不脏,可以节约水、也节省时间。
    遭遇尴尬后,我就要深入了解一下泰国的一些风俗习惯,更多关注他们的一举一动,比如理发,泰国人不留长发,几乎一到两周就要理一次发,学生清一色的发型,男孩板寸,或者光头,女孩齐耳短发,这在学校是无一例外;为此,学校也常常组织老师义务给学生剪发、理发,我也就常常是志愿者中的一员。
    脱鞋、行合手礼、不用左手接人家递过来的东西、周几是黄色、什么时候穿运动装等都有很具体的规距,做的规范了,对学生的无形的影响也就不言而喻了,他们打心眼里佩服你。
    抗议
    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规矩我懂,并且也努力做好;但是原则问题上,我就不能让步了。我的抗议有生活上的,也有教学上的。有一位热心的校董,他是6岁的时候随父母来泰国谋生的,已经来泰国六十多年了,我们很尊重他,他让我们教他唱国歌,我们非常高兴,在他的提议下,我们准备把国歌教给学生唱,结果校董事会有人反对,我们就没有退让,坚持我们的观点,既然是教华文,为什么不能唱中国国歌,我们的孙老师不是照样用二胡演奏泰国的“颂圣歌”吗?最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我们的抗议绝不是无理取闹,就教材使用问题,我们达成共识,使用汉办送来的《汉语》,但如何使用,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等,我们就要提出我们的主张,我们针对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在全校范围补习汉语拼音的决定,虽有阻力,但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
    教学中,结合中国发生的大事,我们适时地开展国情教育。比如南方的雪灾、四川的地震,我们都对泰国学生作了很好的引导,中国华文教育网组织的“我们在一起”征文活动,我们进行了组织发动,有两篇已在网上选登出来。奥运会更是我们宣传的好教材,学生爱好体育,我们就从他们喜欢的“姚明”说起,说中国的奖牌、说奥运的主题“同一个世界 同一个梦想”、说泰国的拳击和跆拳道的金牌选手;“奥运加油  中国加油” “再见北京  伦敦再见”已是学生挂在嘴边的话。虽然有时他们也会将“中国”换成“泰国”,把“伦敦”换成“曼谷”,我也没有批评。
    学习
    语言是工具,要开展工作就得把语言学好。我自己教了20多年的语文,现在学起泰文,我深知必须从字母开始,44个声母,32个韵母,一眼看去,就像是天书一般。天下大事必做于细,仔细辨认,我把字形相近的字母放在一起,就这样44个声母被分成了7组,向老师学,看见谁就把写在纸上的字母捧过去;向学生学,课上让学生写、读,课后抓住拥到身边的学生,读给他(她)听,不到一个礼拜,全部搞定,说不出的欣喜;接下来韵母也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全部记住。泰语难在虽有声调,但根据高、中、低音的变化,同一声调音也不同,这给我们初学者带来的麻烦最大,我们好不容易拼读出来的声音,却屡屡出错,让听的老师和学生莫名其妙,我自己也非常着急。
    想法子买书,《汉泰词典》《泰汉词典》《中英泰文词典》《实用口语句典》《基础泰语》等8本书就整天堆在办公室的桌子上,书本告诉了我许多想要的东西。   
    向网络学,“泰国世界日报论坛”“泰国疯中文网”“泰国论坛”“泰文在线翻译”等网站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向他人学,为了学好泰语,我和会说中文的校董保持密切的联系,见面聊天,电话沟通,为他们写中文发言稿,为他们写春联。主动为热心学中文的老师提供方便,他们有问题都乐意问我,我不仅及时答复,还在放晚学后,在校园设立中文角,教老师们学习中文。我还有两名校外的学生,他们都是华裔,父辈皆是在幼年来到泰国,为了不让母语丢失,年迈的老人,把孩子送到学校向我学习中文。有人说不收费你为什么要教他们,我笑笑不答,除了是传播中华文化,还有一个小私心,就是有助于自己学泰文。
    沟通
    日子久了,我们的泰语水平慢慢提高,沟通也就方便许多了。俗话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在泰国教书,我们就要注意几个方面的沟通:
    一是与校董事会的沟通,从他们那里获得政策,求得理解和支持,不管怎么说,没有他们的认同,我们的好多心思都是白费。与他们的沟通,要有耐心,因为他们家里的工作都很忙,他们来做校董,都是打义工,家里的生意不能丢;另外他们年纪都大了,办事不比青年人;我们也就注意有个提前量,以免误了事情。
    二是与老师们沟通,泰国学校课与课之间没有间歇,一堂连一堂,如果你两节连续的课不在一层楼上,有时难免会耽误几分钟,这一点不沟通,人家就会觉得你又迟到了。你初到泰国,课堂需要什么,学生如何教育等一些问题,也得多与班主任沟通。
    三是和学生沟通,泰国的学生不同中国,首先是没有升学的压力,另外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家,孩子们对老师很有礼貌。和善友好与顽皮散漫是共存的,学生上课自由,想上厕所、想去喝水,很平常,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有意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而泰国学校却排了50分钟的一节课,泰国又地处热带,课堂上外出喝水、上厕所小便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日子久了,也便顺眼许多,孩子的顽皮背后,蕴藏更多的天真、无邪……
    帮老师写泰语。每次上课,每到一个班级,都会有学生在门口迎着我,从我手中抢过教案(这个动作要快速、敏捷才行,因为抢的人多,稍不留神,就花落他家了;而且还要与老师有默契后才下手,如果被老师或别的同学看为不礼貌,他们是万万不愿意的。)然后等例行的问候之后,他(她)就可以问老师要写的内容了。当然如果字写的不太好的学生也是不敢献技的,因为大家的眼睛雪亮,会立即制止。所以说让他们有表现的机会,本身也是一种示范,往往泰语写得好的同学,汉字写得也不错;我会因为他(她)无偿写泰语,而奖励他(她)写汉字。
    注音写在手掌上。请同学上黑板读单词是课堂教学的家常饭,每每这个时候,总会有“聪明”的孩子将泰文注音抄写在手掌,在你稍不注意的时候抬起手;其实更多的时候是在我的纵容下完成的,我实在逼紧的时候,他们只好选择求助,或请高手帮忙,或用祈求的目光注视着老师……
    馈赠礼物给老师。泰国有“千佛之国”的美誉,几乎是全民信佛,因而孩子也就格外的虔诚与善良,他们都喜欢把心爱的东西赠送给老师,甚至不是节日也会做。他们的礼物有贴纸,有自己的一幅画,有鲜花,有水果,有昆虫,有照片,有各式各样的小饰品。最让我难忘的是春节那天,有个孩子送来了家里做的年糕,嘴里说着“萨瓦迪弯堵金”意思是春节快乐。
    四是和同事沟通,这里主要是指和中国来的老师的沟通,原来我们两个都是国侨办派来的,而且来自相邻县市,沟通容易,我们在大的问题上基本能达成一致,虽也偶有小小冲突,但我们能求大同,存小异,很快就会处理好。但今年5月先后来了两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志愿者,问题就多了,伙食问题,工资问题,住房问题,生病问题,网络问题,说句实在话,处理她们的矛盾,我真的是力不从心,我只希望我们走后,这些中国老师能友好相处,把国家的任务完成好。
    志愿
    不在乎欢笑伴着泪水,超越梦想一起飞。肩负祖国的使命,来到了在这个美丽的国家、微笑的国度,这里天蓝水碧,树绿风清,这里人民热情善良,乐善好施。
    “横”,横下一颗心来,既来之,则安之。我们选择了这份职业,我们无怨无悔,誓把敬德学校华文教育建设好。
    “平”, 带着平常心,不图名,不图利,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做中华文化的传播员。
    “竖”,竖一竿标尺,以诸位先贤忍劳勤俭、无私奉献为榜样,牢记职责,把好事做好。
    “直”,直面人生,前方的路既宽敞又漫长,宽敞源于前辈的努力,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漫长是因为敬德学校地处偏僻小镇,教育基础,特别是华文教育基础还很薄弱,我们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很多。
    一句话,我们要横平竖直地书写自己的人生,书写敬德学校的历史,书写华文教育的华美篇章 。
    这就是我的志愿,我也为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正常教学任务就很繁重,我起先是教五个班的汉语课,第二学期来了几位老师,我教三个班。每周18节课外,我积极主动地组织了书法、乒乓球、演讲、歌咏等中文兴趣小组,利用课余时间认真辅导,六年级的学生罗猜在泰国母亲节上的中文演讲“妈妈我爱你”赢得了全校热烈的掌声。中二学生才旺演唱的《凝聚每份爱》在呵叻府组织的华语歌咏比赛中,力挫群雄,一举夺冠。
    我们的坚持努力,敬德学校的华文教学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现在的同学都能根据拼音阅读课文,常见的口语交流基本达标,能用汉字写简短的留言,老师们也能用简单的汉语对话。我们知道这一切才刚刚起步,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
    再见
    11个月,短暂而又漫长,说漫长,是里边有语言障碍,有饮食习惯的差异,也有风土人情的不同,比如说,我们中国人说话普遍比泰国人声音洪亮,但这里却会被认为是缺点,你无意中接打手机声音大了,常常会引来很多诧异甚或鄙夷的目光;说短暂,是刚刚学了点泰语,能比较熟练地驾驭课堂,师生之间、师师之间刚刚培育起来的感情,却又要被离别打断,恨相聚日短。
    再见,亲爱的同学,愿你们早日学有所成!“我爱你们,祝你成功,愿你快乐”的字样已经写在你的掌心,写在你的书本上,写在你的衣服上……也将永远写在我的心坎上。
    再见,可爱的老师,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真诚与善良!皮西妮、孟塔雅、迈姆、岳初达、尤塔娜、玲、明、伍、陈老师、段老师、许老师……你们的名字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
    再见,尊敬的校董,陈主席、杜主席、李经理、黄先生、金先生、陈先生、谢先生、马先生、官大姐……你们的关怀让我感到了家的温暖,你们的热心华教、无私奉献将永载华教史册,你们的盛情挽留,我也深表谢意并为不能继续留任表示歉意。衷心祝愿你们健康平安、幸福快乐!
    再见,我的中国籍同事,你们还年轻,前途一片光明,努力吧,我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再见,我的敬德学校,我愿你的明天更加灿烂、更加辉煌!
    再见,泰王国,微笑的国度,善良的人民。中国欢迎你!江苏欢迎你!郑梁梅学校欢迎你!
    用泰国的风俗结束我的总结,双手合十,心中默默祈祷,愿华文教育的明天更美好,愿中泰友谊万古长青!
 
    作者简介:郑书东,江苏省涟水县教学研究室研究员,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多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
                                 【编辑 杨信】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