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忆母亲


时间:2016-09-05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点击:
                         作者:薛国仁

  
                 前排:父母;后排:四个儿子
  
    母亲一生中最最上心的一件事就是关心孩子们的成长。为了家庭生活,母亲吃苦耐劳、起早贪黑、无怨无悔。
    母亲一生中最高兴的事情就是家人团聚的时候,母亲把数字“7”巧妙地说成谐音“齐”,寓意齐全,母亲这时候满面春风。 
    母亲一生中最热心的事情就是愿意帮助左邻右舍,用有效的中医秘方为别人的孩子治生耳底子、小儿长马牙子等疾病。母亲助人为乐、有求必应,是典型的好心人。
    母亲一生中最怕、最担心的事情就是自己的高血压。自己的病,母亲有不祥预料。母亲说过把她的照片收好,留作纪念。当时由于我们都年轻,帮不上大忙,再加上当时医药、医疗条件所限,无可耐何啊……
    母亲常掉眼泪。母亲心地善良,遇到委屈或伤心的事情就会哭。我印象最深的那次,是1982年清明节那天。我和母亲到草河城乡栗大沟给姥姥、姥爷上坟,是母亲哭的最伤心悲痛的一次。当时我也止不住流泪,但我马上劝母亲:“妈,您本人有病,千万注意身体。”此时,母亲思绪万千,想到从小父母养育,尽管家庭贫穷,但家是最温暖的……母亲热爱劳动,冬天的时候赶着牛爬梨起早贪黑去打柴,一年用的柴禾冬天都准备好……20多岁,母亲离开家乡---栗家堡,走上了新的生活道路……  
    母亲有一双热爱劳动的双手。母亲常说一句话:“眼是懒蛋,手是好汉”。孩子多,家务活就多,洗洗涮涮缝缝补补,里里外外都是活。母亲爱养鸡、猪,剁鸡饲料,煮猪食,淘厕所…… 母亲干完这样干那样。母亲用一双勤劳的双手,用毕生的精力把儿女养大成才,  并且对孙子、外孙子、孙女更是牵挂倍至。
    记得,缝纫机针曾刺伤了母亲的手指。1960年,母亲勤俭持家攒了一些粮票,换了一台上海标准牌旧的二手缝纫机,给孩子们缝补旧衣服。因为操作没顺手,从指甲盖位置把左手食指刺伤,当时也没去医院,用红药水消了毒,用旧布包上了,幸亏没感染。都知道十指连心,母亲两天晚上没睡好觉,但她知道别碰水就会没事。后来,母亲就用另一只手干活,十几天后才逐步好了。
    还有一次回填菜窖时,母亲的手心也被严重划伤。在住老日本房那年,春天回填菜窖,母亲的手第二次受伤,恰好那时有种白色消炎药面,当时叫长药,买了药包好伤口,用同样的保护方法,又一次度过了伤痛的难关。
    种地夹杖子,母亲是把好手。母亲说:“春天立个棍,秋天吃一顿。”母亲种的南瓜,最重的30多斤。 
    母亲渴望长寿。我参加工作后有一次回家,母亲兴致勃勃地告诉我,她回老家栗家堡看到了小时候认得的一位老太太已高寿八十,身体还很健康,母亲由衷地为她感到高兴。母亲说:“长寿多好,活八十岁的人少啊。”母亲羡慕健康,更希望自已家人长寿。
    母亲为我们这些孩子,千针线做棉衣;粮食紧缺,母亲起早挖野菜放在粥里面,点点滴滴解决粮食严重不足。有几年,为了生活,家里养了猪,母亲的劳动量又增大了。
    勤俭是母亲的传家宝。我们小时候,谁的衣服破了,母亲就马上给补好,如果破的地方大了,就补上一块补丁。母亲怕我们嫌衣服破旧让人笑话,就安慰说:“儿啊,人家是笑破不笑补。”只要家里的什么东西破了坏了,母亲就及时地给补上修好,连当年家里铺的炕席,母亲都修补了好多次。
    母亲非常乐观。她高兴时常用谜语歌唱道:“梳子弯弯头上戴,月亮弯弯挂树梢 ……”还有觧放前的农村歌曲小唱:“我妈妈在上房打扫了尘土,打扫完东屋打扫西屋…… ”每年正月初五,母亲还领着自家孩子和邻居孩子到结冰的河面上轱碌冰。她一边看着我们在冰上打滚,一边反复念叨:“轱碌轱碌冰,一年肚子不疼没有病。”母亲就是这样不断地寻找生活乐趣,给我们的成长带来快乐。     
    母亲一生当中参加过三次工作。母亲总结两句话:“宁可多受累,别叫脸受热。”母亲第一次工作是在连山关中学食堂当饮事员,第二次是在连山关小学当保育员,第三次是1967年在下马塘新丰矿做临时工。无论在哪工作,母亲都是任劳任怨,按时超额完成任务,赢得好评。
        母亲的语言  朴实无华   
        母亲的嘱咐  终身记下
        母亲的笑容  令人尊敬
        母亲的表率  传遍万家
        母亲的为人  举指赞叹
        母亲的精神  闪光灯塔
        母亲的主张  自強自立
        母亲的品格  坚韧不拔
        母亲的双手  绣出新貌
        母亲的愿望  一路鲜花
    一切事情仿佛都发生在昨天,我们永远是个孩子,母亲永远不会老!
    母亲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母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伟大神圣的母亲英名永存!
   
    【链接】作者母亲:栗玉凤,1932年3月25日出生,1988年9月25日去逝,享年56岁。一生养育七个儿女:长子薛国仁,著名画家、音乐家;次子薛国钢,大学讲师、诗人;三子薛国跃,建筑工程师、民族乐器演奏家;四子薛国光,新闻媒体高级记者、编辑;长女薛国丽,技术工人;次女薛国欣,会计师;三女薛国红,商业企业家。
                                【责任编辑 彭娟】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