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海归派”农民的新期盼


时间:2016-08-16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点击:
    天刚擦亮,47岁的李德林就钻入塑料大棚,开始修剪大段的过期葡萄藤。没多会儿,他的额头就沁出了汗珠,但他并没有停下手里的活儿。当周边很多农户还在忙于采摘葡萄之机,李德林的大棚葡萄早已高价销售一空。此时修剪葡萄藤正是为明年作准备,且还可以腾出空间补种点伏缺菜。
    日前,江浦村炎炎烈日,连片的白色大棚格外显眼。李德林的棚子穿插在众多大棚之间,因为他先后分3次接管了8个大棚。如果仅从外观看,李德林的大棚与邻近密麻麻的大棚并无太多区别,分别走进不同的棚子后,才发现里面门道还真不少,不仅各大棚内百合、南瓜、丝瓜、西红柿、蓬莱松长势喜人,而且棚内收拾得一丝不苟。
    “他是‘海归派’农民,当然与众不同!”进入蓬莱松种植棚时,村会计范宝友开起了玩笑,“瞧这个南瓜长的,竖起来有大半个人高了。”
    在江苏连云港海州区浦南镇江浦村,土生土长的李德林小有传奇色彩。上世纪80年代末高中毕业后,他回乡务农并娶妻生子。2000年,他在东海县牛山镇购买商品房,举家进了县城。随后,他又先后去日本和新加坡打工4年有余,算是挣了不少“洋钱”;爱人周芳则在县城做毛绒玩具,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正当大家都羡慕李德林全家过上了城里人生活时,2008年春天,这位“海归”市民却又重新回到江浦,再度作回了农民。
    踏着大棚内湿滑的泥土地,笔者也想去抚摸那几个绿中泛白的大南瓜。低矮且浓绿蓬莱松之间抽出了新的“松枝”,这枝条乍看跟花束一样。“我看好的是它的长期效益,蓬莱松可作插花,也可作高级酒店配菜装饰,是花艺和厨艺人员的爱物。”李德林说,“这种植物,一次投入,多年都会有稳定的收益,至少五六年没问题吧!”
    进入丝瓜大棚中,笔者立刻感受到与棚外更猛烈的热浪。密密匝匝的丝瓜蔓藤之间,数不清的嫩丝瓜顶着奶黄色小花十分喜人,且几乎每一根都是笔直的。李德林将一根丝向上吊了起来,并用编织物将其轻轻拉直。“这样整理一番,长成的丝瓜卖相会更好些。”他说,“管理大棚,这里面学问还不少呢。”
    是的,从国外打工归来,重新当回农民,李德林没少交“学费”。2010年,他先承租了一个西红柿大棚,由于不会管理,当年就赔了一万多元;次年,他第二个大棚搞百合种植,同样几乎没赚钱。不仅李德林没气馁,原本在城里生活的周芳也回乡重作农民,两口子从邻近农户处取经,查看大棚管理资料,再加上自己的摸索,此后不仅每个棚子年赚四五万元,大棚数量也增加到了8个。今年春天,当别人家的葡萄刚刚长成时,他棚子里粒大味甜的葡萄早已被抢购一空,一度还卖出了每斤30元的“天价”。
    忙完了几个棚子的巡查,李德林夫妻俩早已汗流浃背,身上也出现了多处泥点。踏着江浦村成片大棚间半硬化的小路,大家开始回到葡萄大棚旁边的小耳房休息。小房间同样收拾得十分妥当,只是这个临时生活空间太狭窄了。
  “在县城生活了几天,又在国外混了几年,反差还是挺大的。”李德林陷入了思考,“这样搞大棚栽培还是有点原始,我正想能不能换个花样搞一搞。人家日本的农业搞得那么精致,我们应该也能做到。”江浦村的大棚成了规模,但还是显得冷清了一点,因为末端的消费者还没有真正参与进来。“现在大路都修好了,江浦离市区那么近,不过一二十分钟车程,如果把这里的环境搞得更好一些,应该会有更多的城里人前来采摘的。”李德林希望村里能够把大棚之间的路修得更好一些,这样能方便车来车往。
 
                    万民(报道)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