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0日15时30分,《南渡北归》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考古文学协会副会长岳南做客人民网【强国文史大讲堂】栏目,以“风雪定陵——地下玄宫洞开之谜”为题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欢迎参与。
定陵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计划、有组织发掘的第一座皇帝陵墓
[主持人]:岳南老师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研究中国自由知识分子与重大考古事件,有《陈寅恪与傅斯年》、《南渡北归》三部曲等作品问世,同时创作出版有《风雪定陵》、《复活的军团》、《天赐王国》等考古文学系列作品十余部。其中数部作品被译为日、韩、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全球销量达两百余万册。现为台湾新竹清华大学驻校作家。我们把接下来的时间交给岳南老师,由他为我们主讲。
【岳南】:在定陵,大家可能都去过,到了十三陵的定陵地宫,在五一前后,感觉到地宫还是凉嗖嗖的,有点冷风扑面的感觉。后来看了看棺材,看了看整个地宫的形势,出来就觉得冥冥之中有一种东西,是否要把考古发现写一下。我当时就在想,是什么时候建立的十三陵,什么时候建立的定陵,什么时候这个皇帝死去了埋在了这个陵里头,皇后又是什么时候死去了。为什么同时有一个皇帝、两个皇后被埋在棺椁上,是谁先死的,谁后死的。以什么方法把他们三个人同时埋在这里,我想当时肯定不是同一天死的,是有前有后,就牵涉到时间的问题,牵涉到皇朝的制度问题。 【详细】
《风雪定陵》不仅是简单的考古纪实性文学,更融入了小人物的小故事
[主持人]:您刚才谈到这么多由于当时的历史原因,造成文物销毁,会不会给考古工作带来一些困难,比如研究方面?
【岳南】:当然研究不了。最早的时候,郭沫若等等想研究这个,我告诉大家,十三陵这个陵是明代的,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棣篡位之后在北京做了皇帝。朱元璋的陵墓是在南京,他的儿子当了皇帝以后,他原来是燕王,后来当了皇帝以后,把陵墓开始在北京建,长陵是第一个陵,后来皇帝随着死亡,慢慢就在它的周围开始建,一共建了13个陵,直到崇祯死,明朝灭亡,是13个陵,都是明代的。 【详细】
“风雪”既指明帝国走向衰亡又指考古中所遇的艰辛
[主持人]:咱们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考古的纪实性的文学,更融入了小人物,有血有肉的小故事,使整个小说看起来特别丰满、特别饱满的一个文学作品。现在也有很多网友的提问,他说想让您谈一下,刚才谈了很多《风雪定陵》这本书创作的初衷、缘起和创作前期的一些采访过程中我们所经历的一些非常感人的故事,针对《风雪定陵》这本书的话,您能否简单为我们网友讲解一下书里面的一些内容,您都做了哪些阐述?哪一部分的内容给您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或者说亮点吧。还有定陵,用“风雪”来形容,是否也表达出另外一种意思,就是说考古的这条路有些艰辛在这上面。
【岳南】:前面那些,我觉得有点大,“风雪”是这样的,因为这个陵,万历皇帝已经到了尾声了。现在人主要研究,明代实在不是亡于崇祯,而是亡于万历,至少在万历那个时候,明帝国已经走向衰亡了,已经无力挽回了,类似于在一个大的风雪中间摧毁的情况下,都无可挽回了。实际上万历皇帝驾崩之后,他的棺椁,从紫禁城慢慢运出来,运到定陵的时候,用了几天的时间,那是风雨飘摇、风雨交加,最后抬到昌平,一个棺材都在泥水里拖着走,说明这个队伍已经很混乱了。特别是到了定陵的时候更加混乱。 【详细】
第一个进入定陵地宫的人是赵其昌
[网友孤松]:第一个进入定陵地宫的人是考古发掘队长赵其昌,但是现在有人说发掘队员庞中威才是第一个进入定陵地宫的人。对这个问题,您有什么看法?
【岳南】:据我所知,现在自称第一个进入定陵地宫的人已经有三个了,但据我的了解,就是赵其昌一人。至于说其他的人是怎样第一个进入地宫的我就不了解了。 【详细】
曾侯乙墓挖掘出大量乐器,代表了楚文化和那个年代的历史
[网友开着奔驰上强坛]:王久辛先生在《日暮皇陵》序言中说您是天生的写作者,是上天安排您马不停蹄地区写这些将在历史上留下永久地位的光辉著作。那么,您认为您的作品的价值在于何处?您的作品为读者所喜欢的原因是什么?
【岳南】:我作品的价值在于以考古的写作手法,呈现了历史的生活和现代考古人的生活。我以为,只要这些伟大的遗迹在,我的书将会与这些遗迹共存。我认为,人们还是会喜欢这些东西的,为什么?它毕竟是描述了我们古老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而这个文化,将是我们祖先的创造,也是传承给我们的一部分。
来源:人民网强国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