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所农科院,她用全新的理念,“顶天立地”谋发展,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难题;
有这样一所农科院,她用全新的体系,评价激励相衔接,探索富农与富科新路径;
有这样一所农科院,她用全新的方法,理论实践严对接,取得论文与成果双丰收;
这所农科院就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短短十年,农科院在一个人带领下,在一帮人的努力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10年前“脏乱差”的破房土路到如今现代化的“农科风景线”:高达248米的国际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厦拔地而起,全国最大、占地8410亩的黑龙江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
从10年前科技人员靠卖种子维持生计到如今获得省财政全额拨款支持:平均每年获得各项资金支持近5亿元,全院30个研究所个个运行状况良好,成果层出不穷;
从10年前门庭冷落到如今声名鹊起:不仅成为省委、省政府研究部署“三农”工作的重要参谋助手,其首创的“院县共建”模式也被农业部作为十大农技推广新模式之一在全国推广,并写入今年中央1号文件。
收获的季节,记者深入黑龙江省农科院采访,亲身感受农科院掌门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科研理念首创者,中共十八大代表、黑龙江省农科院院长韩贵清,和他领导下的农科院。
首创科研新理念争取财政大支持“顶天立地”谋发展
科研瞄准产业一线需求,破解“科技与经济脱节”难题
科技与经济脱节,是农业科研发展中的一个顽疾。时至今日,不少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仍未摆脱这一通病。
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就曾指出: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彻底解决科技与生产脱节的问题。“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随后发布的今年中央1号文件定方向、明目标、除积弊,明确提出要“面向产业需求,着力突破农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切实解决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
农业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推动地方农科院改革发展。
中央领导高度重视、中央文件明确规定、农业部门具体部署“科技与经济结合”问题并不是一时起意,而是实践成功和实践发展使然。
实践成功有黑龙江省农科院的一份大功劳!
韩贵清给记者讲了一件事:2003年他任院长伊始,时任黑龙江省主管农业的副省长申立国下乡归来后,急切地找到他说:“贵清,我刚从农民那里回来,我在地里问农民,培训的专家来没来,农民说来了;讲没讲课,农民说讲了;讲得好不好,农民说好;听没听懂,农民说没听懂;没听懂赶紧找专家问呀,农民说他们走了。”
此事对韩贵清触动很大,“如何让农业科技更符合农民需求,如何把农业技术化繁为简,如何让更多专家常驻农村?农科院必须树立全新的办院方针和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经过调研,韩贵清发现,当时农科院的科研和技术推广项目与农民的技术需求存在明显的“错位”现象,全省农村亟需的植物保护、耕作栽培、农产品加工等技术项目,在农科院科研中立项很少,仅占科研项目总数的25%左右。
为此,韩贵清在全国首先提出“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科研理念。
要把这个理念变为现实谈何容易,首先遇到的就是经费难题!
“农业科研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点,需要财政稳定支持。而要想获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就必须站在省委、省政府的角度思考问题。领导最看重的是什么?是你如何服务粮食生产,如何服务现代化大农业,如何帮助农民增收,而不光是你发了多少论文,拿了多少奖。”韩贵清一语中的。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的科研理念与省委、省政府的期望不谋而合。
2003年8月5日,韩贵清上任仅4个月后,时任省委书记宋法棠亲自在农科院主持现场办公会,解决困扰农科院多年的生存难题。会议决定,农科院由50%差额拨款变全额拨款,从2003年起,分8年投入2.88亿元,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3年投入1500万元,用于帮扶10个弱县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提供1000万元启动资金,用于建设专家公寓,每引进一个人才,省财政拿出10万元。
农科院的生存问题解决了,其后,现任省委书记吉炳轩和省长王宪魁又先后到农科院主持召开现场办公会帮助解决快发展大发展中的难题,对农科院在创新大厦、园区建设、科技创新、院村共建等方面支持力度持续加大。
由此,一篇科教兴农的大文章在韩贵清及农科人的笔下出炉了。
在省级财政的支持下,黑龙江省农科院建立了大豆、玉米、水稻、畜牧等12个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了海南种质创新基地、检验检测大楼、寒地植物基因银行、专家公寓和4座万米智能化温室等科研基础设施,新增各类仪器设备1100多台件,仪器设备全部更新换代。在此基础上,争取到国际中心、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心(分中心)、重点实验室46个,国家级、省部级大项目512个,在全国农业科技创新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历经9年实践,黑龙江省农科院不仅“顶天项目”成果丰硕:2003年来,共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6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一二等奖61项,省长特别奖3项;而且,“立地项目”成绩辉煌:育成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76个,使全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两次,应用面积占全省70%以上,每年为农民创造效益100多亿元。
不仅如此,他们还构建了“课题来源于实践、成果应用于生产、效果在生产中体现、人才在实践中成长”的科研体系,推进了科技创新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使创新的新成果、新技术和新理念真正被农民所接受,及时应用于农业生产,从而构建起从科研到生产、从生产反馈到科研,互动共赢的一体化工程农业模式。近年来,全院70%以上的课题思路来源于农业生产一线。
来源: 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