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安康人田世卿刻《集韵》藏日本天皇图书馆
中国众识网唐纪创陕西安康讯:11月14日下午2点30分,在安康市城区兴安西路103号,市图书馆一楼西厅里,座无虚席,由市文化文物广电局主办,市图书馆承办,安康日报社﹑安康电视台﹑教场社区合办的“国学与方言(第二讲)”开讲。
讲座由安康学院中文系教授﹑著名方言研究专家周政讲授。他分别从:方言的正确认识与书写﹑方言词语的认识﹑方言词的层级关系的认识﹑各县方言特征词的辨识﹑安康方言对我国文化的重要贡献﹑安康方言的运用,六个方面进行了专题辅导。
他引用全国音韵学会会长﹑南京大学教授﹑著名语言学家鲁国尧2007年10月13日在“官话方言学术研讨会”发言:“中国音韵学的经典有《广韵》,其后不久又有《集韵》,规模更大。宋本《广韵》,现存好几部,而《集韵》原以为全世界只存两部,一部是南宋潭州刻本,现存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明州(今宁波)本,藏上海图书馆。据我的记忆,日本天皇图书馆即宫内厅书陵部还藏有一部,是南宋孝宗时安康的刻本,现在看来,《集韵》共有三部。现在我在这儿无法查书,如果我的记忆不错的话,那就是安康对中国语言学有重大贡献。”
鲁先生19日回到了南京,立即查检。后来他将查录结果写给与会专家,他说:“1990年我在日本东京大学任外籍研究员时,见到了藏于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图书寮的《集韵》,存第二册至第十册共九册(缺第一册)。据该书之末的跋,此书乃南宋金州(安康郡)驻军的“都统制”田世卿在安康所校刻,刊刻时间自宋孝宗淳熙乙巳(公元1185年)至丁未(1187年)。按,十二世纪金人南侵,中原倾覆,以西安为中心的秦岭以北尽入金之版图,但安康、汉中仍存。金州安康郡处于前线,而统兵将领乃能校书、刻书,校刻的竟是韵书,不能不令人敬佩!金州本《集韵》历八百余年而仍存,乃一奇迹。安康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不可湮没,安康对中国语言学的贡献不可不颂!”
关于方言运用,他提出了自己见解:文学来源于生活,如果写发生在特定区域的故事,创造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语言必须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方言的运用成了其中的手段之一。
方言散落民间,表现在百姓日常生活中,蕴含深厚的文化因素。安康是五方之民杂处,多种方言共存。一幅悲壮的移民画面,我从心里呼唤着,能有一部作品像二月河那样,重新还原那次悲壮的历史画面。清代统治者为什么要掀起这种规模空前的移民潮?他给又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在我国的民俗研究,大多停留在叙述和描写上,只是说说这种习俗它是一个什么样的现象,很少有人从理论的高度分析它的文化内涵。我想安康的民俗研究也是这样。
研究安康的历史甚至包括研究整个陕南的历史,都免不了要阐述这里的方言现象,我看过一些专著,比如《湖广移民与陕南开发》《汉水文化史》《安康文化概览》,可惜做的都不太准确。
研究一个区域的方言离不开研究这个区域的历史。因为方言和历史客观上是互证的。我旅游到过一些地方,这些地方,在展演地方文化和地方习俗的时候,没有哪个地方是一色全说普通话的。说话、唱歌,全都用的是地方方言。
安康有的是方言,当然也确确实实都在用方言,比如我们的民歌、汉调二黄、小场子、弦子腔、花鼓子等等。我只是觉得用得没有外地好,用的还不够艺术,缺乏组织和包装。
讲座前,安康市图书馆长李焕龙致欢迎词。致词时讲:市图书馆利用周六时间举办国学讲堂,是积极配合全市的创建省级文明城市,发挥图书馆的传播知识﹑传播文化的作用,把优秀文化传承下去,提高市民素质和修养,欢迎大家踊跃参与举办的征文摄影等各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