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子涵编辑在紫禁城
当记者、做编辑,弹指一挥已十四载。悄回首、细品味,仍觉自己是学生。世界上恐怕没有太多的职业如同新闻工作一般,需要那么紧密地扣紧时代的脉搏、倾听时代的声音,如此,过去的岁月很轻,未来的期待很重。子涵编辑最有感触的一句话,其实十分普通,那就是:要以职业的精神对待工作,在敬业中成就事业,不能稍有懈怠。如果一定要再升华出一些意义来,那就是:个人很轻,大局很重。

子涵编辑
子涵,女,原名:王越,1978年11月生,祖籍江苏宿迁,先居北京大兴。北京京桥大学新闻系本科毕业,学士学位,中共党员,先后担任市场信息报社记者、当代商报社编辑、新华社图片总汇编辑。
新闻记者是一个很特殊的职业,是人民心中高尚的职业,在笔触下守望道义,在不断前行中彰显正义的力量。新闻记者是社会的瞭望者,是时代的参与者。新闻记者又是一个很平常的职业,与其他所有职业一样,做新闻记者的过程就是一个做人的过程。但更重要的是,新闻记者是社会的良心。这不仅是职业的要求,更是人民群众对新闻工作寄予的一种厚望。用干净的眼睛呈现这世界的美好、困苦、挣扎、肮脏以及黑暗。新闻记者是责任、是重托、是公平、是正义,这一职业考验着我们的良心、爱心和社会责任感。子涵记者经常会说:新闻记者是青春无悔,新闻记者是乐此不疲,新闻记者是激荡的生命,新闻记者是沸腾的热血,新闻记者是我们在路上永不停息的事业!
子涵从事记者、编辑工作的十四年来,她始终记得这样一句话,“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在记者的岗位上,我们需要具备一份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子涵的笔下,报道过在乌鲁木齐普通市民勇于施救车祸少年的感人场面、皖南乡村医生独守岗位30多年无悔行医救人、鄂尔多斯大草原上普普通通牧民被媒矿矿主财大气粗的欺凌、陕北榆林地区铜臭味熏天的村干部换届选举、黄河入海口的化工污染致养殖户绝收、沿海开放港口连云港七十多岁老夫妻因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不作为而遭受数百万元损失,为她采访过的人民群众鼓与呼……她用笔记录下了新时期各地正在发生着的每一点变化,用心感受着“和谐中国”所奏出的每一篇动人乐章。

子涵编辑在北京电台青檬音乐台节目录制现场指导编辑

子涵编辑在全国政协出席中非论坛举办的艺术巡回展现场
从业以来,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她坚持“走转改”,进巷子、进社区,做到每月必到基层,每到基层必问民声,每年采写民生稿件几百篇。同时,她还不忘社会责任,坚持做一个不倦的社会良知的守望者。这些年来,她先后参与新春进基层、践行群众路线活动等主题活动,帮助身患重疾的孩子、孤独的空巢老人、卖不出西瓜的农民等奔走呼吁,做到群众有难事,记者有回应,报道有反响,践行了一名记者发出好声音、传递正能量的职责。
有的时候,子涵编辑感觉当编辑记者是一种痛苦,当她对很多悲剧无能为力的时候,当她眼睁睁看着灾民被洪水卷走,看着孩子在灾难面前惊恐的眼神,看着诗意的黄河在渐渐枯干和肮脏,看着远古的美丽正在一点一点化为乌有……
更多的时候,她感觉当编辑记者是一种幸福,因为她在参与并记录历史的进程,能走进许多美丽的心灵,能让更多微弱的呼声变得渐渐嘹亮,让不同地方的人和事在报纸和新媒体上互相碰面,让每天变动不居的新闻永远砥砺着她的敏感她的思想,更有机会见人所未见,闻人所未闻,仿佛比别人多活了几回。
在记者当中,她感觉并不优秀。现在又当了多年的编辑,偶而还会客串记者。但不管做什么,她只希望能做到“认真”二字,不辜负这个悲喜交加永远不知道下一天会发生什么的职业。
记者:文潮 国梁 记文
来源:新华社新闻信息发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