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欠债还钱 该怎么还?一个互联网创业者的天问(之二)


时间:2015-07-24  来源:未知 点击:

日前文章发表的《一个互联网创业者的天问:创业为何创成了“全民公敌”?》引起了网友的极大关注。那么,文中主人公吴显杰的巨额债务是怎么借来的?该怎么偿还?债权债务各方不能达成统一,又该怎么办?记者带着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采访。

开弓已无回头箭 不借钱就是死

当问到为什么要借这么多钱时,吴显杰首先对记者讲了网上流传的一个故事:一学生问马云,自己很想干一番事业但没钱,怎么办?马云反问,假如有人拿把枪对准你的脑袋,向你要3万块钱,如果没有就一定会开枪。但你身上只有吃饭的10块钱,那么你会有这3万块钱吗?学生答,一定会有,不说3万,5万都给,小命要紧啊!讲完故事,吴显杰说:“作为一个有责任心,又对项目充满信心的创业者来说,他是玩命的,项目做到一半绝不会轻易放弃。有这么大一个团队,公司每天开门就意味着必须投入,迫使你不得不硬着头皮、不顾一切地去找钱。借钱有可能是死,不借钱就死在眼前!”

吴显杰杂乱无章的家中

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孙磊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创业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而且成功的项目用的都不是自己的钱。其实,早在创业之前吴显杰就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经过十多年的酝酿,他才迟迟启动项目研发工作。

当初,亲戚朋友凑了将近100万元,组成创始团队。他们乐观地估计了融资前景,预计两年之内一定会引入风险投资,再加上继续引进部分亲友资金,同时积极申请政策扶持,筹资的路子应当是很宽的。可是,事与愿违,苦苦熬了四年整,吴显杰和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计划中的投资和扶持却一分钱也不见到位。

越艰难就越要筹资,越筹资就越艰难。方物排行项目连年向政府申请扶持资金,甚至同意中介提出的七成佣金的苛刻条件,仍没拿到一分钱。就连公司所在的电子商务产业园,明确说有房租补贴的,深圳市经信委领导亲自下来调研过,公司按要求提交了材料,至今也是一毛不拔。龙华新区文化主管部门到公司调研,对项目给予高度肯定,结果却是不能扶持,理由令人哭笑不得:怕几个月后就找不到你们公司了。

吴显杰说,由于项目发展阶段以及时间精力的局限,他们至今尚未同资本市场进行深入接触。通过有限的初步接触来看,方物排行项目的融资前景并不十分乐观。概括起来,投资人的观点大致有三:一是认为项目规模“过大”,不符合资本逐利的短平快偏好;二是认为在中国谈文化就别做商业,做商业就别谈文化,作为偏重于文化因素的方物排行项目,适合政府做,而不适合做成商业项目;三是认为美国没有的互联网项目,在中国肯定做不起来,历史证明在中国当先锋就意味着做先烈。

在三四年不见回报、社会融资毫无进展的情况下,公司股东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增资动议。最后,吴显杰只能向银行、向小贷机构告贷,沉重的负担全部压到了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身上。如今,公司基本无外债,却欠下吴显杰个人200余万元。

筹资成本居高不下 四年费用超过200万

众所周知,在中国,银行贷款,尤其是民间小贷的成本非常高。吴显杰告诉记者,2011年公司正式运营当年,他就开始向金融机构借款,四年来先后成功获得过七十笔左右的各类贷款或授信,借款成本超过200万元。“好在没有借真正的‘高利贷’,市场上月息四分到一毛五的都有。我借的最高名义利息是2分3,实际成本最高会达到将近3分的样子,这就是所谓的‘小贷’。”

吴显杰接受记者采访

融资成本主要是利息,还有放款手续费、搭售保险、中介费、“喝茶费”、“包装费”等名目繁多的费用,想拿到钱,就必须接受。到处跑都是费用,假如有幸去见一个银行行长,随便带点“手信”就少不了几千块。特别是小贷,100万的本金,仅两年利息就超过50万。银行利息相对低一些,但中介费在授信额度5%以下的很少。随着负债越来越多,中介费也会相应提高,这里面就涉及一些所谓的“包装”。

百万资产 为何能贷五六百万的款

吴显杰告诉记者,在金融系统看来,他的家庭资产只有一套房产,评估值120多万元。他没有车,公司股份在金融机构眼中一文不值。那么,是怎么贷到五六百万款项的呢?“如果没有这套房子,压根就贷不下来。”吴显杰说,“当然,全家深圳户口,自己在报社工作,又创办了一家公司,过往的征信都非常好,这些都给我加了分。”

记者通过业内人士获知,金融机构竞争十分激烈,机构之间有竞争,机构内部也有竞争。业务人员的收入都与“绩效”挂钩,所以明知借款人资质不够,他们就帮忙“包装”。“包装”一词在金融机构使用非常频繁,说穿了就是造假。借款人个人基本信息像姓名、户口、家庭成员等等一般都是真的,假的主要是收入证明之类,差不多90%以上的收入证明都是假的。金融机构让你开多少就开多少,甚至业务员会代劳帮你开,给“喝茶费”就行。除个人材料外,有的机构还要求提交企业资料,这里面的空间就更大。个人或企业的银行流水多半是真的;企业的收入、利润,假的过半;有的需要审计报告,企业必须按照金融机构的指标要求去做,因此有的企业不得不一年做出多份审计报告,需要什么给什么;有的不需要审计报告而只需财务报表,由企业老总签字即可,那更容易造假,按需填数据就是;很多金融机构都要求提交公司业务合同,像销售单或采购单之类,这里面90%以上都会造假,要开多少就开多少,公司自己盖个章,能找合同对方盖章的就盖个真章,找不到就盖个“萝卜章”……凡提交真实材料有困难的,业务员往往就会帮你“包装”。贷款产品都有个名称,如装修贷、旅游贷、购车贷、经营贷等等,贷款合同上也要写明贷款用途,而作为创业者,借款实际都是用于经营周转,于是,贷款业务员总会适时提醒你一定要按指定的说法回答审核(风控)人员的“贷款用途”问题,还会交代你其他注意事项。借款人只图拿到钱,当然会照办。

相对于正规的金融机构,某些小贷公司对风控的把关要松得多。小贷机构之间的信息多是互通的,一家小贷机构拿到你的资料,大家就“共享”。为了降低成本,有些小贷机构基本没有风控程序,参照同行的额度就给你放贷,“要死大家一起死”。

吴显杰也证实了记者了解到的金融市场内幕情况。他说,现在他才体会到,你还款压力越大时给你放款的机构,往往要价越高,客观上就越是在帮你加速跳火坑,尽管它并非主观故意;越是不正规的机构,一般办理手续越简单,但计算各项费用时却毫不含糊;越是审核不严的机构,中介就越会给你提出一些令人不可思议的条件,一旦偿还不起时机构就越会采用“下三滥”的手段逼债,有的债务人就是这么被逼死的。“从这个意义上讲,造成债务风险,责任是双方的。放债时不顾一切,收债时逼出人命,然后一个‘骗贷’的罪名扣到债务人头上,这不是一个健康的金融市场。”吴显杰激动地说。

资金链断裂 债该怎么还

当被问到有没有想过资金链断裂及其后果时,吴显杰坦诚地说,肯定想过,但当初估计风险不算很大,要创业,这个风险是必须承受的。几百万的负债,对于方物排行项目而言,是个小数目,是在可控范围之内的。他坚信自己一定能够还清债务,不带一分欠款入土。

可是,对于身陷债务困境的吴显杰来说,究竟应当如何破局呢?社会还能给他机会吗?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金融界人士告诉记者,国家有金融政策,债权机构也有制度,吴显杰提出的还款方案,因为没有确切的资金来源和还款期限,债权方肯定无法接受,他们等不及。一般来说,三个月到半年差不多是极限了。银行和小贷机构可能有所不同,银行信贷和信用卡也有差异。所有债权人的终极目的都是希望收回欠款,实在收不回,银行多会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小贷机构更倾向于“委外”,也就是通过第三方收债。前些年大家比较迷信“委外”,甚至有银行也采用这种方式,结果出了不少问题,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其实,对于债权机构而言,“委外”的成本很高,效果并不理想,所以现在正规的金融机构已较少采用。刑事起诉肯定不是债权人的首选,金融机构都会谨慎采用,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按金融诈骗罪名起诉,要看被告是否构成诈骗罪的要件,还要看原告自身有无违规放贷或授信行为,而且需要付出诉讼成本;二是即便胜诉了,债务人服刑了,其民事责任仍然解决不了,收回欠款的希望就更加渺茫。当然,像信用卡,如能确认持卡人属于恶意透支不还,而且发卡行并无违规,银行到时间就会果断起诉,反正这笔钱收不回来,了却一桩案子工作人员就好交差。

这位业内人士还告诉记者,作为金融机构,呆坏账是难免的。各金融机构都被要求定期向主管机关报备坏账率,以作为信用风险管理的参考依据。产生坏账就涉及核销问题,去年初财政部印发《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办法(2013年修订版)》,赋予金融机构更大的自主核销权,市场预期该政策今后仍有进一步放宽的空间。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对放宽呆坏账核销自主权是欢迎的,这有利于它们甩开包袱,轻装上阵开展新的业务。但呆账核销并不意味着金融机构就放弃了对你的债权主张,比如某银行年终把你的逾期账款作为坏账处置了,也向主管机关做了报备,但第二年它又把这笔款项给催收了回去,那么它可以把这笔钱记作营业外收入。由于中国目前只有不到“半部”破产法,仅适用于部分企业,而个人负债是无法享受破产保护的,因此,理论上,个人负债须承担无限责任,债权人可以无限期追收下去,对追债方式亦无明确规范。当然,不排除有些债权人出于人道主义或其他考虑,对你的债务予以部分或全部豁免。但因为缺乏法律规范,当债务人真正丧失还款能力,而作为强势债权方又不肯作出让步的情况下,“欠债还钱”问题实际上是无解的。

对此,北大民营经济研究院孙磊教授建议,作为创业者,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可以和放贷机构进行沟通以争取作债务延期,同时要表明自己的偿还能力在哪里,让债权人对你产生信心。
   来源:中国网
http://legal.china.com.cn/2015-07/22/content_36121897.htm


来源:未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