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经费“输血”渠道另铺,科研强体可期


时间:2015-01-28  来源:未知 点击:

7日,科技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称,政府将通过撤、并、转等方式,对现有科技计划进行整合,其中就包括人们熟知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取而代之的是一个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分别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以及基地和人才专项。(1月8日《中国青年报》)

科研与闭关修炼相似,须静心沉心;而科研部门与清水衙门相似,无肥腻、油污。时至目前,此景改变,原来只知书不知钱的“书呆子”——教授院士们,在外在市场大潮和内心不安躁动的叠加作用下,变身通达于“书”与“钱”的明白人,甚至是专注“书”与“钱”转化率的“钱呆子”,从最年轻院士李宁到普通高校教师,一只只科研硕鼠穿梭于这科研经费体制的漏洞间,经费自肥、违法失德,羽毛尽湿、节操全无。

甚于经费跑冒漏滴的是,科研经费体制带来的经费使用率低下、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科研人员难沉心钻研等问题,令经费输血量与科研体质强壮程度不成正比。数据显示,我国科研经费大约只有40%真正用于科研本身,剩下的60%则被日常开销、请客吃饭、买房买车等消耗掉了。而在科研时间分配上,科研人员用于科学研究的时间占全部工作时间的平均比例为51%,其余时间主要用来争取项目资金,参加各类会议、项目中期检查、项目总结验收等事宜。更为严重的是,出现了一些重复低效的“伪创新”,比如发达国家农业科技领域的科研、转化和商业化生产的比例通常为1∶10∶100,我国则为1∶0.7∶100。

科研经费,本为科研“输血”,却流入私人血管,令人愤怒。但更令人无奈、震惊的是,流入科研体内的血,由于科研顶层规划、设计的匮乏,使得科研项目碎片化、重复化,不利于我国总体科研实力的强大,导致多地输血肥腿,而胳膊瘦小的科研结构畸形发展。它不仅是造血功能被弱化,而且贪污、腐败等社会不良现象滋生,尤为关键的是,严重伤害了我国的科研创新,直接影响了国家竞争力。

对此,为实现“好钢用到刀刃上”、输血直通造血、输血必然强体的目标,国家科技改革以科研经费体制体制弊端为鉴,总体规划,以提高我国科研竞争力为终极目标,推动科研经费体制的走出历史大染缸,使之符合时代洪流。一者,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全国一盘棋,统一管理、优化整合,实现对“头脑四肢”合理“输血”,避免碎片化、重复化。二者,第三方、专业科研机构负责经费调配。因为第三方,所以客观;因为专业,所以合理。让政府放开的“手”和专业客观的“手”相结合,专业评估、统一安排,为国家打造快速、高效、扁平化的经费管理模式。三者,强化监督和责任倒查,政府做好经费使用守夜人。 政府与专业机构签订委托协议,并制定规范和统一的项目评审规则。科技部、财政部定期对其履职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并且建立责任倒查机制。四者,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为科研发展指明方向。通过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对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需求征集到结题验收等全过程进行信息管理,并按相关规定主动向社会公开信息,解决科技资源配置重复分散低效等问题,为接下来的科研指明方向,良性互动。 经费体制


来源:未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