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的瓶颈在哪里?
大田作物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小杂粮作为主粮的补充,它的存在是否可有可无?高青农业局副局长杜作忠对这一说法持否定态度。他说,随着人们膳食营养观念逐渐建立起来,营养全面、味道可口的小杂粮会越来越受到市民欢迎。就食用杂粮的技巧,郭孝宝建议到:做饭前可将硬质杂粮先放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文火熬煮。“不长时间,做出的稀饭色香味俱全。”
与小麦、玉米、水稻动辄亩产过千斤的产量相比,杂粮作物的产量明显偏低。“大田作物实现了良种全覆盖,提高了质量增加了产量,而杂粮的产量仍然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正常年景,绿豆的产量为200多斤/亩,大豆,400斤/亩算是高产了。”郭孝宝呼吁种子公司在良种繁育上做文章,及早培育出高产优质的小杂粮作物品种来。
与大田作物有成熟配套的机械化服务相比,杂粮作物目前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机械化水平上。“市场上少有专门针对某一杂粮作物的农机具,杂粮面积过于狭小,制约了机械的研发推广。机械化的发展滞后又反过来制约了杂粮的发展。
杂粮也需“大田化”。边角零散之地并非杂粮生存之地,杜作忠说,杂粮也适宜大田化种植。该县常家镇台李村丰饶粮食合作社去年试种张杂谷8号小米获得成功,今年他们将面积扩大到200亩,并与大型超市签订了每斤6元的收购协议。按小米亩产700斤计算,丰饶合作社的小米亩收益将达3500元,扣除投入成本,纯收入可达2500元,收效比大田作物高出不少。李峰
短评
抓住小杂粮的大机遇
陈子璇
小小杂粮,棉田套种,手工收割,工序繁琐,很多人质疑小杂粮的未来。
事实上,小杂粮才是当下健康生活的大趋势。一线城市的大超市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杂粮,包装精美、堆放整齐,从来不缺光顾者;南北货网店一家又一家,醒目位置上也是小小杂粮唱主角。从线下到线上,杂粮的市场地位越发不容小觑,在背后支撑杂粮产业向前发展的因素里,首当其冲的无疑就是健康观念的普及。在现阶段广大国民基本解决了“吃饱”问题后,自然地向往“吃好”“吃健康”。加之近年来国民养生意识的增强,越发体会到以往饮食结构上的不足:重盐重油、吃得太精细。杂粮这一在国民心中留有不错“感情基础”的农作物,就一跃登上了千千万万家庭的餐桌。
杂粮今日之小与前途之光明意味着有做大的机遇,像高青县从改良农作物、牵手大型超市等方面入手,便是开拓小杂粮的大未来之举措。不妨多探索,多找找市场规律,摆脱传统农业思维的限制,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去看待杂粮之小,相信破除这一谜题指日可待,随之更多家庭不仅能享受到杂粮带来的健康,也可以买到更实惠更优质的杂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