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虾稻连作’模式是在稻田开挖简易的围沟,在围沟里面放养小龙虾,稻田排水整田的时候,就把小龙虾全部捕捞出售,冬闲田在冬春季节得到了很好的利用,小龙虾能卖不少钱。”潜江市后湖管理区张家窑小龙虾试验示范基地的养殖户张启仁说,“不过我们现在在张家窑这里从事的可是更高效的‘虾稻共作’模式,万亩严格按照《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效益比以前翻了一番,还是标准化养殖好。”
“虾稻共作”模式是“虾稻连作”模式衍生而来,克服了原有模式一亩田只能收一季虾的矛盾,将原有的围沟加宽加深,在整田、插秧时给小龙虾提供了生存空间,整田、插秧后再把幼虾引到稻田里继续生长,到了八九月份就能再卖一次虾,成倍提高收益。在潜江市,“虾稻共作”模式通过3年的实践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生产体系和管理办法,并由中国渔业协会于2013年5月16日正式颁布实施。后湖管理区张家窑“虾稻共作”基地严格按照《潜江龙虾虾稻共作技术规程》,实施标准化的生产带了极大的效益,基地平均亩产小龙虾400斤,稻谷还有1200多斤,亩平均收入达4000元以上。
为便于技术推广,湖北省出台了《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虾稻生态种养技术操作规程》、《小龙虾稻田生态繁育技术规程》、《鳖虾鱼稻生态种养“三高”技术操作规程》、《稻鳅共作技术操作规程》等技术标准。其中,《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集成与示范》获2013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力争再扩大100万亩”
近年来,湖北省在“虾稻连作”模式的基础上,着力研究推广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涌现出“虾稻共作”、“鳖虾鱼稻共作”、“稻鳅共作”等一批生态高效新模式,开辟了一条稳粮增效的新途径,对促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产业化、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
湖北是“千湖之省、渔米之乡”,农业资源、渔业资源丰富,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全省现有水田近2600万亩,适宜开展稻田综合种养的低湖田、冷浸田和冬闲田600余万亩,发展前景和发展空间巨大。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水产局局长李胜强介绍,湖北省正在拟定稻田综合种养发展规划,下一步全省将坚持部门引导、农民主体、多元投入和市场运作模式,按照集成化技术、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建设、多元化发展的思路,力争到2017年,全省稻田综合种养面积力争再扩大100万亩,达到300万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