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生态大棚里“种”出“致富路”


时间:2014-11-25  来源:牡丹晚报 点击:

 近年来,我市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村,涵盖特色种植、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多种经营等多个方面。它们焕发出蓬勃生机和独特魅力,对全市农村特色发展、转型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从今天起,本报开设“走基层·魅力乡村行”栏目,聚焦全市23个特色产业村,探寻它们的成功之道、致富秘笈。

  11月18日,在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双庙社区,123座蔬菜大棚显示出勃勃生机,收菜的机动车络绎不绝,菜农忙活着收菜、装车。

  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建强说:“社区已划入菏泽市高科技农业生态园区,整个园区建设蔬菜大棚500座,葡萄、樱桃、苹果等林果1000余亩,陆地蔬菜3000余亩,黄瓜、苦瓜、西红柿、小油菜等产品2010年已通过国家级绿色食品认证。这些年,老百姓大多在家种蔬菜,腰包也鼓了起来。”

  从“走乡串户”到直供超市,观光大棚建到“城市里”

  11月18日,在菏泽开发区佃户屯办事处双庙社区,一辆崭新的商务车停在一座大棚外,棚主李祥领夫妻在棚里忙着摘黄瓜。

  “祥领是村里最早搞蔬菜大棚的种植户,快20年了,不仅在本村有2亩多大棚,还在穆李村附近搞了几个观光大棚,生意越做越大。”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建强说。

  早在1996年,李祥领就开始在村里搞蔬菜大棚,那时候仅有半亩多地。

  “刚开始经验不足,经常出现病虫害或其他问题,黄瓜的产量上不去。”李祥领回忆说,妻子刘莲金常抱怨,说刚嫁过来就天天在地里摸爬滚打,也没赚几个钱。

  “不仅产量上不去,销路也不好,骑车子走街串巷,一天卖不了多少。”说起往事,李祥领笑了。

  从半亩到一亩,再到现在的两亩多,随着经验的积累,李祥领种植黄瓜的规模越来越大。

  “现在还下乡卖黄瓜吗?”牡丹晚报记者问。“哪有时间下乡啊?再说了,现在种的都是高档黄瓜,直接供应大酒店和超市,根本到不了集市上。”李祥领一边说,一边摘了根黄瓜给记者看。

  “现在,我又在穆李村与人合伙承包了一片地,搞观光农业,有草莓、西红柿、葡萄、西瓜等,为城里居民周末休闲游提供了好去处。”李祥领自豪地说。

  5年建12座大棚,一年净赚十余万元

  “早五六点钟到大棚,早饭、午饭都在大棚里解决,晚上八点后才回去。”村民高现琅这样对记者说。

  2008年,高现琅放弃了在菏泽城区打工,返乡种植大棚,遭到妻子、父母的极力阻拦。

  “如果赔了怎么办?几年都翻不了身。”妻子说。一向颇有主见的高现琅,没被吓倒,一边安慰父母,一边说服妻子,贷款建起了大棚。

  2009年,高现琅试着种植西红柿,前前后后投资5000多元钱,最后却仅收入百十块钱。

  “我们村主要种黄瓜,种西红柿的技术不够成熟。地温高导致西红柿坐果率低,对我来说是个教训。”高现琅总结说。

  多次到外地“取经”,高现琅最后还是选择了种植黄瓜。

  “由于种黄瓜的技术较成熟,很快就发展起来了,不到5年就发展到12座大棚,还雇佣了8个工人打理。”高现琅说。

  “一年收益怎样?”牡丹晚报记者问。

  “除去人工、种子、肥料等各种成本,净赚十多万元。”高现琅搓搓手说。

  “现在家里人支持了吧?”牡丹晚报记者笑着问。

  “家人虽说一开始阻拦,但我真正干起来了,他们都拧成一股绳支持我。”说这话时,高现琅也笑了起来。


来源:牡丹晚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