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党报:有人觉得太严 感叹“官不聊生”


时间:2014-11-23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党报谈雷霆反腐:有人觉得太严 感叹“官不聊生”

  诸葛亮治蜀时,颇尚严峻,人多怨叹。有人劝他学习汉高祖约法三章,“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他却认为,秦以无道,政苛民怨,高祖因之,可以弘济。而如今“德政不举,威刑不肃”,所以,应当“威之以法,限之以爵”。知古可以鉴今,这个典故包含着深刻的兴衰治乱之理。

  所谓“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刘邦以宽仁治汉中,诸葛亮以峻切治蜀地都获成功,其关键就在于“审势”。而善于“审势”既是治国理政的基础一环,也是判断政策举措的基本视角。势者,时势、形势、情势也。势既非虚幻,也不玄乎,它往往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处着力,是对事物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的全面考量。审势,就是研究和把握这种趋势,作出正确的决策部署。

  当下中国,也存在着宽严之辩,也需要审势之识。雷霆反腐,铁腕抓作风建设,有人就觉得太严了,甚至发出“官不聊生”的感叹。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采取“滴灌”“喷灌”式的微刺激,保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向改革要红利,有人就认为宏观经济环境太严了,总想回到粗放发展的老路。然而,一些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一些党员干部“四风”问题突出,群众强烈反感,党的形象受损,非重典不能治乱、非猛药不能去疴,这就是“势”。处在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不宜大干快上,只能稳中求进,这也是“势”。宽严之间,其道大焉。不审势,自然不能理解当前各项决策部署。

  “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宽严之道,并非一成不变,难就难在见微知著,向势而转。曾有人总结清朝治国之道:顺治之时,疮痍初复,民志未定,故康熙继之以宽。康熙之末,久安而吏弛,刑措而民偷,故雍正救之以严。乾隆、嘉庆之际,人尚才华,士骛高远,故道光敛之以镇静,以变其浮夸之习。这种“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传统治国智慧,其价值就在于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而这灵活性正是符合事物发展普遍规律的。

  由此想到,大至一国、小至一域,重要职位、平凡岗位,党员干部工作中都会遇到宽与严的问题。革故鼎新,勇于担当,不怕碰硬,这样的严难能可贵。解放思想,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这样的宽多多益善。重拳整治环境,倒逼经济转型升级,这样的严实属必要。放宽户籍准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样的宽值得肯定。城市管理中如何破解小贩与城管“捉迷藏”的难题,干部工作中如何把握管理与爱护的界线……凡此种种,宽严之间的拿捏,都值得深思慎行。

  诚然,现代治理体系,应当以法治为基础,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法律意识、规则意识。但是,再健全的法制也无法穷尽各种复杂变化,更无法代替人对实情的考量与判断。在法治基础上,审大势、明大理、通人情,做出宽严符合实际的政策选择,才能做好各项工作。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