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城镇化中非遗传承的社区实践


时间:2014-11-18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点击:
 随着日前大运河项目和丝绸之路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已达47 项,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与此同时,城镇化进程的明显加快,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新的挑战。如何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儿、绝技、手艺,跟随“洗脚上楼”的农民一同走进新的城市社区?“村改居”的武汉江欣苑社区,为当下城镇化过程中的新农村社区建设,树立了一个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实现社区文化再造的样本。

“村改居”了,龙舞还能传下去吗?
    湖北省武汉市江欣苑社区是个曾经的“城中村”,这里的居民过去是汉阳区渔业村的村民,世代靠种田、捕鱼为生。2007 年,因为城中村改造,他们离开了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搬进了江欣苑这个现代化的住宅小区,成为了城市居民。
    旧时的汉阳区农村盛行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祭祀活动——龙舞,也被称之为“高龙”,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这一寄托着美好愿望的活动已深深熔铸于当地农民的血脉之中。入住新社区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高龙”也失去了原有的文化生存空间,出现了传承人流失、活动经费紧张、表演场地匮乏等一系列问题。
    村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聚居地之一。伴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农村的青壮年大都进城就业、生活。“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城市人,城市文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他们。青壮年城镇化率高,就意味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新生力量减少,这同时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的衰败。”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邱春林担忧地说。
    如何让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绝活、绝技,随着农民的转型而“上岸”,走进新的城市社区?江欣苑社区居委会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依托社区现有的1 万多平方米的门面房,建成了“武汉高龙城·湖北省暨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传承园”,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区、传承区、展销区,216 个门面,可吸纳200余个国家和省市级非遗项目。
    通过这一有力的抢救和保护措施,“高龙”得以活跃在社区。每年定期举办的舞龙大赛,曾获得中华舞龙大赛金奖第一名,并多次应邀赴台湾文化交流和上海世博会演出,连续6 年代表湖北省非遗文化项目在中央电视台除夕新闻联播中向全国人民拜年。该社区已组建了10多支高龙舞龙队,传承人多达300 余人。
    江欣苑社区党委书记胡明荣说,“高龙”的成功传承和保护,带给社区管理者最重要的启发就是:看到了社区居民对文化的渴望和需求,借助非遗的力量,改变他们在新城市的生活方式,让更多非遗项目在社区保护和传承。

筑巢引凤,传承园里增收致富
    从2012 年开始,以“高龙”保护为基础,江欣苑社区继续探索非遗生产性保护传承。社区通过“四免”(免装修、免房租、免一切日常生活必需品、免费带徒弟)为汉绣、木雕船模、雕花剪纸、黄梅挑花、楚式漆器、铅锡刻镂技艺等代表性传承人提供了1 万多平方米的非遗精品展示厅和传承工作室,并帮助他们寻找产品销路、建立传习所,与武汉高校共建产学研中心,在社区居民和大学生中培养学徒。
    这些国家级项目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传承人的收入相比入驻前大幅度提高。黄梅挑花传承人石九梅,刚刚入园时连食堂5 元钱一顿的饭都嫌贵,然而短短两年,黄梅挑花已成为年销售收入过百万元的非遗项目。
    红安大布传承人钟先梅也提到,土布“进城”落户江欣苑后,来店里的顾客,不只有中国人,还有洋人。一次,一个美国人一下买走3 匹土布,这是她进城前想都想不到的。以前土布作坊坐落在红安县下面的小镇,外国人根本不可能去那么偏僻的地方。
    同时,传承人社会地位也进一步提升,很多非遗传承人走进高校站在讲台上。2012 年,石九梅、任本荣,还有武汉花灯传承人刘泥巴等被江汉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成为省妇联、市妇联等相关单位培训基地的讲师。
    传承园现有54 个项目,其中2 个世界级项目、36 个国家级项目,其他都是省级和市级项目。通过两年的建设,非遗传承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去年一年接待了来自38 个国家的40 多万人参观,2万多名大中专院校学生在此交流实习,并成为多所高校教育实践基地。
    2013 年,园区八个项目随湖北代表团出访台湾;2014 年,五个项目出访俄罗斯,进一步提升了湖北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初步探索出一条以非遗项目为带动、以社会资金为
主体、让大师作品变成商品的大规模非遗保护和发展新路子。
    胡明荣认为,在向城镇化转型过程中,社区居民需要在文化的大氛围中提升自己、陶冶自己,从而帮助他们尽快融入城市,成为新时代文明市民。文化来源于生活,最后要回归于生活。文化来源于居民群众,最后还是要回归于居民群众,只有这样文化才能够持续和长久。”

留住乡愁,让非遗保护“离土不离乡”
    江欣苑建设非遗传承园也受到很多人质疑:离开了非遗原本存在和发展的环境,非遗项目的本真性能否保存?这种传承模式对非遗保护有何积极意义?
    面对这些疑问和困惑,江欣苑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在保护模式上,他们探索建立了传承项目双边联络保护机制,即联合原来保护单位对传承项目进行联动传承保护,做到传承项目“离土不离乡”。在传艺带徒方面,他们设立“核心学员助学基金”,鼓励社区居民学习非遗技艺,目前已建立“入驻代表性传承人——核心学员——爱好者”三级免费传承体系,主要项目在园区均有2~5名技能掌握较好的核心学员,部分项目如汉绣、黄梅挑花和红安大布的社区学习者超过200 人。
    其发展实践表明,以传承人技艺为核心的非遗项目,即便离开了产生和存在的故土,也可以跟随传承人在异地得到很好的保护,在更宽广的平台上实现发展。同时,传承园非遗项目的聚集让保护形成了合力,规模效应不断凸显,走出了传统社会封闭式传承的局限。
    另外,保护传承非遗给江欣苑居民提供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念想。江欣苑的入驻项目传承人协会,每月都要在传习所开展3~5 次授徒传艺活动。胡明荣说:“社区里来学习非遗技艺的就有600 多人,现在窝在家里看电视的、打麻将的也少了。”这些非遗项目甚至成为一些居民的收入来源,他们的作品在市场上已经卖出了价钱。
    经过两年建设,非遗传承园已完成了前期的概念规划和设计,建成后真正地实现了非遗与科技融合、文化与旅游融合的新景观。传承园按照国家5A 级旅游景区标准设计,依托丰厚的历史典故,以非遗文化展示为主线,休闲旅游为主体,把园区规划建设与吃、住、游、娱、购、育的服务外化功能融为一体,建立数字化非遗博物馆、智能化非遗工艺保护系统、多元化非遗传播、教育化非遗学校、印象化非遗旅游等,更重要的是能就地安置失地和下岗人员就业。
    胡明荣希望未来将非遗传承园打造成为向世界展示大武汉非遗文化与科技创新能力的“第一窗口”,成为武汉继黄鹤楼、琴台知音、国际博览中心等文化名片之外又一“文化地理标志”和“旅游目的地”,成为 “三个汉阳”建设中“文化汉阳”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农家书屋》杂志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