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湖北秭归:扶贫“独奏”变“大合唱”


时间:2014-11-16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新时期如何更好攻坚贫困?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湖北省秭归县,创新推进扶贫开发,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119”整村推进工作模式,将扶贫工作由扶贫办的“独奏”演变为全县多部门联动的“大合唱”。

  “1119”整村推进工作模式,即由一名县委常委或人大、政协主要领导挂帅,一个队长单位牵头,一家规模企业结对共建,9个县直单位集中帮扶一个贫困村,一年一轮换。2011年实施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2.6亿元,帮助2万余名贫困人口脱贫。

  听民意定重点,部门合力整村推进

  秭归县新一轮整村推进启动实施,要求每个村资金整合量达300万元以上。钱从何处来?该怎么用?

  今年3月3日,秭归县委书记刘晓华带领帮扶单位到归州镇周家湾村现场办公。通过召开村民座谈会,将村民反映最多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饮水安全等作为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办公会决定,由扶贫部门扶持100万支持周家湾村建设柑橘精品果园,林业部门负责落实200亩核桃新发展计划,交运部门为该村安排公路硬化计划2.7公里……通过“1119”这一硬举措,各帮扶单位“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唱好整村推进“重头戏” 。

  “如果没有‘1119’工程,我现在可能还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站在猪栏旁,杨林桥镇天鹅村村民税元龙感慨地说。以前他家3亩多地种玉米、油菜,一年到头也“弄不到几个钱”。“1119”扶贫启动后,村里为他补助4000元用于栏圈建设,并免费提供4头种猪。当年税元龙就出栏了生猪37头,盈利近4万元,还添置了一台50英寸液晶电视。

  天鹅村村支书林文应介绍,以前村里没有主导产业,645户村民增收无门。“‘1119’工程实施后,村里把生猪确定为主导产业,逐渐发展成为全县第一大生猪养殖村。去年户均增收6500元,贫困村的‘帽子’一下子就摘掉了。”

  王家垭村种柑橘、文家岩村种烟叶、叶罗家坪村种茶叶……“1119”扶贫启动至今,秭归已有93个村组因地制宜确定了主导产业,带动大量村民增收。

  一对一结穷亲,差别化扶贫到户

  家住归州镇周家湾村的吴承福和县委书记刘晓华是新结的“亲戚”,他家种了800多棵脐橙,基本都是县里正在逐步淘汰的普通罗脐。刘晓华到他家的果园看了以后,建议他进行品改。

  吴承福说,看着别人的新品种挣了钱,他前两年已经改了100多棵中华红脐橙,但盖新房后欠债8万多元,现在进行品改还差3000元。刘晓华当即表示:“按规定,县里精准扶贫专项资金给你补贴2000元,剩下的1000元我个人给你补齐,另外再帮你协调建个蓄水池解决灌溉用水,不过田间管理就要你自己下功夫了。”

  “果树品改三五年就能进入丰产期,最多五年,我就可以还清所有债务。”吴承福对未来充满信心。

  今年,秭归县根据精准扶贫的新要求,确定了500多户精准扶贫对象,要求全县副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一人帮扶一户。帮扶干部上门与他们“结穷亲、一帮一”,将他们反映最强烈、最紧迫、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落实好,帮助他们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家庭脱贫计划。

  “脚上无泥,手上无力。”秭归县扶贫办广泛调研,问计于民。为 “扶真贫,真扶贫”,试点推行了差别式扶贫到户模式,即根据农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根据农户不同的贫困程度,实行不同的补助标准,精确扶贫。目前,秭归县累计投入差别式扶贫资金1100多万元,实施差别式扶贫到户项目145个,受益农户达6890户,80%以上的农户有了稳定增收的增收项目。

  “1119”集团式帮扶产生了巨大的致富“正能量”,差别式到户扶贫解决了扶真贫的问题。通往全面小康的道路上,秭归人民的脚步越来越快。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