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淡水渔业研究院承担、山东玉符河大鲵养殖繁育专业合作社协作参与的2014年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大鲵仿生态养殖模式技术构建及人工繁殖技术研究”项目前期工作顺利开展,省淡水渔业研究院王春生院长、项目负责人田功太研究员在合作社刘成贵理事长陪同下,赴历城区柳埠镇对坑道养殖大鲵进行了现场考察。
大鲵是我国特有的有尾两栖动物,也是世界现存两栖类中体型最大的古老动物,有“水中大熊猫”、“活化石”之称。野生大鲵是国家二类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禁止捕杀与买卖,但养殖大鲵是我国农业产业化和特色农业重点开发品种,其肉质细嫩、风味独特,食用价值与营养价值极高,在保健、医药、观赏等方面具有广泛前景。目前野生大鲵栖息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破坏,种质资源呈现退化趋势,因此进行大鲵人工仿生态养殖与繁殖技术优化研究,探索突破人工繁殖技术具有重要意义。坑道(洞)养殖冬暖夏凉,低温少光,适合大鲵的生存,是目前大鲵等高质特色品种养殖的主要方式。刘成贵理事长介绍,合作社按照项目实施方案已引进大鲵3000余尾,并对养殖环境水、设施等进行了优化改造,相关工作有序进行。
针对合作社养殖现状,王春生院长提出了通过增加水流、适度投喂沙蚕等方式尝试进行人工催产。王春生表示,省内大鲵人工养殖、市场开发尚处于探索阶段,存在技术支撑不足、产业规模化较小、市场认可度不高等诸多问题,项目组与合作社应强化自身技术、积极外出取经,努力探索技术创新与突破,应通过项目实施,有效补充大鲵种群数量,促进我省大鲵养殖业的规模化可持续发展。
来源:山东省淡水渔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