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中国“四大名镇”500年后聚佛山


时间:2014-11-09  来源:广州日报 点击:

 四大名镇首次聚首佛山。

  发布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 签署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

  核心提示:

  从16世纪起,西方世界开始文艺复兴,一个个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诞生……而彼时的古老东方大地,仍在演绎着封建王朝的传统盛衰。

  500年前,中国正值明朝中后期,那时的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有些地方商品经济非常发达,如湖北汉口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河南朱仙镇,它们被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昨日,穿越500年历史风云,曾经的中国四大名镇首度齐聚佛山,重温昔日的繁华与精彩。如今,名镇所在的武汉市、景德镇市、开封市、佛山市联合发布了《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共同签订了《“中国四大名镇”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四地将进行文化、旅游、经贸、教育等方面的合作,并建立四市联席会议制度。

  回望500年:明清时期的“经济强镇”

  早在500年前的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已悄然在一些地方萌芽,汉口镇、景德镇、朱仙镇、佛山镇在众多市镇里声名鹊起,后来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镇”。

  四个名动天下的市镇,都拥有得天独厚的水路交通。汉口镇挟“九省通衢”之威,长江、汉江于此交汇;景德镇因南河、东河、西河、北河穿行而过,水网密布;朱仙镇濒临贾鲁河,得漕运之利;佛山镇控扼西江、北江航运要道,坐拥到珠江下游必经之地。

  几百年来,四镇船来货往,商贾云集,经济发达。四大名镇各有独具特色的商贸及手工技艺,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佛山的陶艺、朱仙镇的木板年画等。数百年历史风云,为四镇留下了厚重的历史文化。

  历史浮沉:四镇命运各不同

  500年发展过程中,四镇因不同的环境变迁、时代际遇而产生了不同的命运。汉口镇在四大名镇中形成最晚,却发展最快。清朝末年,英、俄、法、德、日纷纷在此开设租界。四大名镇中唯汉口后来发展为大型省会城市——武汉。

  而当年四大镇之首的景德镇,以产顶级瓷器闻名于世,嘉庆年全国财政收入白银4013万两,景德镇为610万两,可见景德镇当年在中国的经济地位。如今,作为地级市景德镇,制造业蓬勃发展。

  四大名镇中,最坎坷的要算朱仙镇了。清康熙年间,朱仙镇盛极一时,道光年间,黄河泛滥,河床逐年抬高,朱仙镇不再通舟楫,开始衰落。

  佛山镇,明清时期是岭南地区商品集散地和制造业中心,近代产生了大批民族资本家。如今佛山市是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城市。

  四大古镇首聚就有“大动作”

  穿越500年时光,昨日上午,“中国四大名镇”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会议在佛山举行,佛山市委书记刘悦伦,佛山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鲁毅,武汉市副市长刘英姿,景德镇市委常委刘文华,开封市副市长孙晓红等如今的四大名镇相关领导及代表团成员齐聚一堂,共话当年中国四大名镇的渊源及盛况,令时光仿佛回到那个熙熙攘攘的年代。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四大名镇聚首达成了多个合作意向,包括发布《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签订《“中国四大名镇”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等。

  一、倡议保护城市文化遗产

  昨日,四大名镇联合首度发布了《加强城市文化遗产保护倡议书》。倡议各级政府应将文物、历史建筑和街区的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停止对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的大拆大建,通过制定保护规划、控制规划等对文物、历史建筑、历史街区实施有效保护。

  二、共推四大名镇精品旅游线路

  现场还签署了《中国四大名镇城市文化经贸交流合作框架协议》,协议规定武汉、景德镇、开封和佛山四市将建立常态性互访机制,并深度开发整合四市旅游线路,通过双方或多方平等协商方式解决合作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文化方面,四市将打造统一的“中国四大名镇”文化宣传品牌;同时四市将深度开发和整合四市旅游资源,联合推出以“中国四大名镇”为主题、包含四地代表性景点的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优质旅游品牌形象。


来源:广州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