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福建尤溪:探寻银凤亭野山茶


时间:2014-10-24  来源:新农网 点击:

福建尤溪:探寻银凤亭野山茶

福建尤溪:探寻银凤亭野山茶2

  趁着假期,友人相约:去银凤亭探寻野山茶。

  银凤亭是一座大山,主峰海拔1271.1米,位于尤溪县新阳镇龙上村与管前镇南华村交界处。四十多年前,新阳镇四个村的妇女耕山队英姿勃发,在这大山深处垦出了至少三百亩的茶林,造就了“银凤亭茶场”的美名。

  不过,许多年过去了,这片茶林因为失管,和妇女耕山队一样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失落在龙上村的山野里。

  我们就从龙上村出发,去往水库的坝头。沿着引水渠边行走,山谷陡峭幽狭,深不可测。站在坝头眺望,群山耸峙,郁郁苍苍,很难想象:在那原始次生林里,藏有人工茶林。

  向导萧昌场曾任龙上村支书,近年在复垦这片茶林。他引领我们向密林走去,脚下这条宽一米多的山路,是他请人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改造的。一路上,都在林间穿行,几乎晒不着太阳,偶尔可见古道——原来,银凤亭早年当真有亭,相当于道观,供奉民间信仰。

  登临岭峡,望见周边山头延绵,老萧说这里就是银凤亭了。哦,真是个好地方!峡谷幽深,岭头却坡度舒缓,平地一片连着一片,海拔多在1100多米。他指着松林间的矮灌木说,看,那就是茶林!咦,怎么茶会杂生在林下的草丛中呢?老萧说,先是垦荒种茶,后来茶荒了,又在茶地里造林。现在,松树都有碗口粗了,要不是知情者指出,路人是觉察不出茶林的。

  老萧正是从这样的野山里救回老茶林。他将老茶树砍了,整出畦地,不施肥,不打药,让茶重生、野生。我们见到了复垦的百来亩茶林:矮壮,繁茂,碧绿。茶树几乎淹没在杂草中了,老萧竟然还在茶园留下松树、杂树,令人惊讶。他解释说,茶林不能太纯,与松灌混杂在一起,长得更好。这与学者的观点一致:茶喜阴,日晒以不超过两小时为佳,就品质来说,长时间曝晒,阳光会破坏茶叶的内含物质而产生劣变,业内称之为“日光臭”。

  路边、山坳,茶松混交林连片生长。老萧说,要想办法把路修得可以骑摩托车,那时,才有能力开出更多的茶园。五六年来,他已投入了十几万元,目前产出的野山茶,有绿茶、红茶两类,在茶友圈内受到追捧,供不应求。

  国内学者称这种茶为“栽培型野生茶”,也就是说,虽是人工栽种,但却完全没有刻意整理茶树、茶林,与所有树种共生、野化于丛林中——是茶之珍品。像老萧这样将它从森林中清理出来,开始加强人工管理,叫作“放荒茶”或“荒地茶”,茶学者杨文明曾著文说:“这种茶生态环境好、树龄长、采摘量少,所以品质相当好。”

  离茶园不远处,有一片开阔的沼泽地,茅草丛生。老萧说,这里以前是水田,也荒了。奇的是,田野中间隆起一块巨石,坡面略斜,如同小山包,银凤亭遗址就在附近。时值晚秋,天高气爽,坐在石坡上小憩,聊起一路所见的奇树、怪石、清溪,难免突发奇想:何不重修银凤亭,将这里开辟成旅游观光的休闲小区?

  老萧爽朗一笑,说:“好啊,欢迎投资!”

 


来源:新农网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