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河北阜城600余年玉石槽成海内外村民寻亲图腾


时间:2014-10-23  来源:未知 点击:
阜城县文保所工作人员在对石槽进行鉴定。 崔志平 摄

  中新网衡水10月22日电(崔志平 郝红军 苗凤强)河北省阜城县委宣传部22日透露,在该县古城镇李灰窝村,一座历史久远的汉白玉石槽静静地躺在那里已有600多年,石槽作为地标,已成为李灰窝村村民的图腾。村民们自愿捐资1.6万元在村中心新建起一座凉亭,镌刻上“石槽地方”,将石槽保护起来。

 

  据阜城县文保所所长吕海峰现场勘测,石槽表面厚重,底部光滑圆润,仔细看来通体白色,发玉石光泽,是典型的玉石槽。石槽通体长约2.25米,高约0.8米,宽0.7米,内径长1.8米,深0.35米,底宽0.5米,重约2吨。从石槽的造型、样式分析与明代石槽特征相似,从整个石槽的包浆程度来看,据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因石槽没有具体的画工,不能确定石槽制造的详尽年份,专家推测为明代石槽。

  据阜城县地名资料汇编记载,该村自明朝永乐年间自山西洪洞县搬迁至此,至今已逾600年。据村里老人们口口相传,建村前玉石槽就静静地躺在村西。

  据村里老人们讲,以前李灰窝和相邻的刘灰窝、殷灰窝、史灰窝统称“石槽地方”。解放初期,曾有一沈阳老人寄信寻找家人,寄信地址为阜东县(阜城县原隶属于阜东县,1938年8月复名阜城县)石槽地方大西过道,由于当时通讯不发达,没有联系上。文革初期,台湾的刘汝田老先生试探性地将邮寄地址为阜东县石槽地方的寻亲信寄到了李灰窝村,上面留的回信地址为刘汝田在天津的姐妹家地址。当时李灰窝村与刘灰窝村只是一个胡同相隔,如同一村,村里负责人在多方打听后在刘灰村找到了其亲人,并通过其天津姐妹与刘汝田联系上。八十年代初,刘汝田回到了自称“石槽地方”的刘灰窝村与亲人相认并祭祖。

  如今,石槽地方已成为了一个地标,成为阜城县古城镇李灰窝村村民的图腾,是李灰窝村的象征。为保护好石槽,李灰窝村人捐资1.6万元,在村中心建起了一座凉亭,将石槽仍按照原来的放置方向,略向东倾斜,以期给村里带来好运,带来吉祥。(完)


来源:未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