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相信科技,玉米亩产 959公斤


时间:2014-10-20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点击:

 “快看看,卢站长的信息发过来了,实打验收,咱家棒子亩产959公斤!”10月10日,在山东省莒南县大店镇四角岭村,站在地头,“德程家庭农场”主耿洪强笑开了花。

    看着儿子的笑脸,今年86岁的老父亲耿兰成说:“不容易啊!一开始,咱听县里专家的,玉米棒子种得密,庄里不少老爷子说不打粮食,他是顶着压力干。这下好了,咱村里哪见过这产量,到下年,一准全都栽得密了。”

    耿洪强所说的卢站长,是县农业局农技推广站站长、高级农艺师卢立鸿。“今年,在遭遇特大干旱的情况下,玉米能拿到这个产量,真没想到。”他说,“分析起来三点原因,一是耿洪强是村里党支部书记、致富能手,相信农业科技,放手让我们干;二是咱们选用了鲁单818等耐密植的品种,推广了单粒精播、一次施用缓控释肥、一增四改、一防双减、喇叭口期授粉、适当晚收等成套技术;三是耿场主打了几口井,关键时刻浇上了水。”

    卢立鸿熟悉这里,是因为这片地是农业部(玉米)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攻关田,是500亩粮食作物高产创建技术集成示范区,是玉米高效缓释肥集成模式示范项目区,他是这里的技术负责人之一。

    “这是咱县里这几年农技推广的思路,与发展较好的合作社或开明的家庭农场主合作。一是他们接受技术能力强,二是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三是整合项目集中投入,放大项目示范带动效应。”在该村任职“第一书记”的农业局副局长王安国介绍。

    “你看,这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解决了。这农技推广项目实施与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结合,效果好、见效快。这片丰收的玉米地,这959公斤的产量,就成了咱农技推广‘招牌’和‘灯塔’,很快就能照亮周边的农民。”卢立鸿说。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农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