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随着市场信息传播的日益发达,当前各地各类农产品卖难的消息也频繁见诸媒体,连首都的郊区也难以避免。秋收季节,北京郊区的葡萄、苹果、大枣等果品出现了不同程度滞销问题,一些果农干脆将滞销果品拉到了政府的门。
记者了解到,农产品卖不出去就堵政府门的事儿,在京郊各区县不是个别现象。一位乡镇干部说:“农产品只要卖不出去,很多农民第一个找的就是政府,他不管是不是自己的果品质量不好还是服务不好,就知道政府不能不管他,找着找着就成习惯了。”
中国乡村之声农民观察员马银生认为,农民有困难,政府的确要管、要帮,但农民不能因此就产生依赖心理。
央广网北京10月14日消息(评论员马银生、魏延安)据中国乡村之声《三农中国》报道:
马银生:“我们这个县也存在这个现象,我觉得一方面呢,政府不能光引导农民,也得指导农民,各方面的信息也得告诉他。再一个呢,也得大力鼓励年轻的在外边创业、打工的农民回乡,可以培育他们回家之后告诉自己的父母,告诉老人,现在哪方面的行情不行了,不能种这个东西了。要鼓励农民回乡,把这个作为一项条件。”
在当前市场经济下的农民,的确需要用市场化、信息化的手段,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对此,中国乡村之声特约评论员共青团陕西省委农工部部长魏延安认为,化解农产品卖难根本就在市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让农业服务体系来承担农产品买卖的任务。
卖难问题总能引起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道德同情,政府肯定要积极想办法,但这种临时性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秋季瓜果滞销了,春天谁知道又会是什么滞销?所以,更应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农业经营体系,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
首先,要从加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入手。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是农产品卖难的根本原因。在全国统一市场加快形成的同时,农业依然是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很容易导致卖难与短缺反复出现。所以,要在稳定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进程,减少生产的盲目性。特别应高度重视以返乡农民工、回乡大学生等为主体的“新农人”群体,加大扶持力度,让其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其次,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时代,产业分工越来越细,要让农民再像传统那样当一个复合的生产经营者,把产销各环节全部承担起来,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背景下,更不可能。现代农业一定要有社会化服务体系来支撑,我们的农民应该更多地向专业生产者过渡,而种什么、怎么卖等问题则需要更多地依靠农业服务体系来承担。
另外,还要不断提高政府三农工作水平。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减少行政推动,把经营自主权彻底交给农民,防止政府决策不当造成卖难。大力加强农业信息、科技、金融、质量安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让农民的生产决策有可靠信息、生产过程有先进技术与机械化服务、产后销售有企业与专业经济组织来统一组织、风险有政策性保险来兜底,不再为种什么、卖给谁而苦恼。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非一日之功,从根本上化解农产品卖难需要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在尊重市场经济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支持服务功能,引导社会各方面共同推动农业发展转型升级,不断减轻滞销带给农民的心头之痛。
来源: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