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春播一粒种,秋收万担粮”,又到了一年金秋收获的时节。在辉南县朝阳镇兴德村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早春稻田里嫩绿的幼苗,如今已经长成了饱满成熟的水稻姑娘。稻浪翻滚的田地里,水稻收割机往来穿梭,传出轰隆隆的声音,在农机手的熟练操作下,眨眼间就完成了水稻收割、脱粒,以及稻秧放“铺子”一条龙作业,仅往返两趟功夫,就装满了一车稻子。
“今年的水稻长得真好,你看这籽粒多饱满,个头也大,‘高光效’栽培技术的确比传统的种法好,又是个丰收年呐!一亩地能比去年多产80多公斤,快赶上苞米的产量了。”看着地里金灿灿的稻子,马云鹏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站在马云鹏家的田梗上,笔者闻到空气中淡淡的稻米清香,“这是什么品种,怎么这么香?”“这个品种叫‘稻花香’,迎风能‘香十里’,全都是有机种植,不上农药,不上化肥,是俺们村稻米种植合作社的主打品牌,种了1200多亩呢。”马云鹏说。
据兴德村书记国洪义介绍,兴德村幅员面积2.4平方公里,现有耕地面积2745亩,其中水田2235亩。2013年以前,该村只是各家各户分散经营,种植的水稻品种多而杂,品质很低,市场销路单一,农民种植水稻人均收入仅为4430元,农业经济一直在低谷徘徊。
2014年初,辉南县委书记付帮成对包保联系点多次深入调研,针对兴德村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土地集约化经营、科学化管理、实施品牌战略、占领高端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发展思路。在朝阳镇党委的推动下,将分散、传统的种植方式重新组合,筹集资金230万元,购置了大型农机具18台,其中高光效插秧机6台,集中土地2100亩,成立了“国氏绿色有机稻米种植合作社”,农户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合作社,获取利益分成。合作社实行产业化管理模式,田间全部采用高光效新型种植法,进行有机种植,种植品种主要为“稻花香”和“秋田小町”。自实施产业化管理后,该村节约劳动力350人,目前合作社已拥有产业化工人12人、农业技师3人。
如今,兴德村的大米还有了自己的“身份证”——申请了稻米有机认证并注册了“长白女贞”品牌。国洪义说:“有了这张‘身份证’,我们实行了订单销售和利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络认购的方式销售,今年我们的大米几乎全部打入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高端市场,我们这可是‘金豆子’。”
国洪义并不是吹牛,自合作社成立,采用高光效和有机种植方式后,“秋田小町”每市斤1.8元,“稻花香”品种按保守平均价格每市斤20元计算,是种植原有品种价格的8倍,这两个品种的大米还没等上市,就已经签单500吨,预计网络销售也可达20吨,照这样计算,稻米收入已经达到1200万元,人均可增收3000元。“你说这是不是产量和价格双丰收啊。”国洪义充满自信地说。
来源:新农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