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农村流通渠道今与昔:集市变化静悄悄


时间:2014-10-12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

  图为河坝子镇卖了30年菜的何光明(右)正在为客人挑选新鲜蔬菜。

 

王明峰 刘 敏图/文 

  编者按:随着流通渠道越来越多,农村的买与卖都变得越来越方便。曾经是农民消费主要渠道的农村集市,如今变成了什么样子?还像昔日那么热闹吗?农民还会赶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去赶集吗?超市、网络等新的流通渠道给农村集市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四川省眉山市的两个乡镇,和乡亲们一起去赶集,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原来的集市从早上七八点开到下午两三点,如今就上午那一会儿,守着摊位的多是中老年人

  9月20日是四川省眉山市青神县河坝子镇赶集的日子。从早上9点多到11点多,记者沿着街道、农贸市场转了一圈,发现集镇的“逢场天”确实比平时热闹,但又没有想象中那人山人海的场面。

  何光明一大早把自家种的蔬菜挑来集镇上卖。他的摊位上最贵的是时下正“当红”的黄瓜,一斤2元,其它蔬菜都挺便宜。卖上一天菜能赚个100来块钱。“赶集的人少了,菜不如前些年好卖喽!”

  30年前从部队转业后,何光明就一直以在集镇上卖菜为生。在他的记忆里,昔日的小集镇,是茶馆儿、是街边的豆花儿饭,是沿街卖菜、卖鱼、卖肉、卖种苗的,还有供销社里的各种生活物资……集市要从早上七八点,一直开到下午两三点。街上卖货的、赶集的,摩肩接踵,甚是热闹。

  如今,逢赶集这几天,买家卖家主要在上午来,过了晌午就没什么人了。守着摊位的,不全是本地人,也有周边乡镇过来的,但绝大多数都是中年和老年人。

  家住集镇附近的郭小花,今年72岁,子女都外出打工了。逢到赶场日,她就来买点菜,其他东西“超市、商店里都有”。

  超市的出现,某种程度上让集市的热闹留在了昔日。记者看到,集镇的街道上出现了很多超市、日杂店、名牌电器销售店、服装百货商店。

  在镇上规模最大的一家超市里,货架上的货物琳琅满目。老板吕正华说,自家的超市是集镇上的第一家,曾经独家经营多年,生意火爆。“赶集卖货的是走商,我们这经营超市的是坐商,不分季节,不怕雨雪,生意自然要好。”

  各种流通业态的出现,让昔日面积不足1平方公里的集镇扩大到现在的2平方公里,见证着这些变化的场镇社区书记周启华说,河坝子镇人口约1万人,是个典型的农业乡镇,30%的农村青壮年常年外出务工,消费群体以老人小孩为主,购买力较弱。但凭着河坝子镇“两市四县七乡”交界的区位优势,集镇逐步发展,各种商铺也越来越多。每年过年的时候,大量外出务工的人员回乡,镇上会迎来商品的集中消费期。


来源:人民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