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黔南州的“185农业产业化工程”再度成为全省瞩目的焦点。在7月初召开的全省“185”农业结构调整现场会上,面对黔南州生机盎然、一望无际的蔬果基地和初显规模的农业产业园区,观赏和品味着琳琅满目、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来自全省各地的与会代表一路行走,一路赞叹,纷纷用“震撼”两个字来表达他们的内心感受。省委副书记陈敏尔在现场会的讲话中强调,要大力推广“185工程”的经验,走出一条山区特色的农业后发赶超之路,奋力开创全省“三农”工作新局面;副省长禄智明在总结讲话中也感慨地说,黔南州通过“185工程”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显著成效比预想中的还要好,让人感到很意外。
仅仅3年多时间,黔南州就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精彩变身,仅仅3年多时间,黔南州就开始了亩产值“185”向人均收入“185”转变的再度跨越。
破题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多条在建和建成的高速公路、铁路从黔南州境内纵横穿越,大西南出海通道的交通区位优势日渐凸显,全州412万各族干部群众团结奋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但由于喀斯特山区石漠化严重、劳动力素质偏低等多种因素制约,许多地处深山区、石山区的群众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黔南州的“三农”问题依然突出。
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与日渐凸显的交通区位优势,与融入黔中、成渝和泛珠三角经济区,与工业化、城镇化的不断发展严重不相适应。
推进农业现代化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黔南州412万人口中,农业人口就占到了263万。破解“两欠”困局,必须破解“三农”难题。黔南州独特的喀斯特地貌,面临着石漠化严重、农业机械无法大规模推广的困境,然而亚热带温暖湿润的季风气候、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地理条件,又为农业、林业、牧业、渔业和其他种养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深入调研和借鉴州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黔南州委、州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185农业产业化工程”的发展思路,开始了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生动实践。
“185”简言之,就是年度农产品亩产值达到1万元、8000元或5000元以上。
然而“185”的内涵不尽于此,“185”是货币量化农业发展的具体指标,是分层次梯级推进的可操作方法,是促进农民脱贫致富的增收台账,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的山区高效农业发展理念。
数字化、具体化的“185工程”一经提出,就以其通俗易懂、针对性强的鲜明特色得到了广泛认同,全州广大干部群众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不断探索、大胆创新,焕发了前所未有的创业热情。实施一年之后,“185工程”从点到线,由线到面在全州迅速铺开,实施面积超过100万亩,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方向不断拓展,发展标准不断提高,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空间从田土拓展到山林、荒坡、水面,结构从粮食种植拓展到蔬菜、水果、茶叶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模式从一年多熟到综合利用、一举多得。
黔南州探索山区高效农业的发展之路引起了中央媒体的特别关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农民日报》先后作了大篇幅报道,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指出:黔南州“185工程”是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是农业产业化的新举措和新路子。
在2010年10月召开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可以说,推进农业现代化,黔南州在贵州已经先行一步。
变身
“185工程”实施3年多来,黔南州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逐渐形成了政策措施、科学技术、土地流转、合作组织、项目建设、农业招商、产业园区、市场体系、龙头企业、特色品牌十大支撑体系,助推了“185工程”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精彩变身。
结合黔南州立体气候特征,黔南州委、州政府按照低海拔高热区、中海拔温热区和高海拔冷凉区进行农业产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重点发展畜、菜、果、茶、烟、药六大优势主导产业,设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实行发展目标责任制、领导干部联系制以及考核机制、奖励机制和技术保障机制,长顺、龙里两县还鼓励干部和农技人员带薪留职领办创办“185工程”。
多项政策措施的保障和切合实际的运行机制,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和创业热情,针对各地海拔、土壤、气温等生产条件,结合扶贫开发工作,探索了种养结合、长短结合,一年多熟、立体配套、循环发展等多种生产模式,极大地提高了产出效益。
实施“185工程”,不仅要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更要引导农民走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之路。黔南州积极支持种养大户、涉农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采取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进行土地有序流转,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州土地流转面积96万亩,涉及24.1万农户。规模化生产也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迅猛发展,2011年全州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44个,涉及种养、农机、服务、旅游多个行业和生产、加工、销售等多个领域,对转变农民传统生产经营观念,提升自发组织、自我约束、自主经营、自我管理的市场经济意识和抗风险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在政府层面,黔南州注重优化配置各种涉农项目资金,充分发挥集束效应,同时积极组织生产企业和农特产品外出参加各类农业展会,通过举办“185农业产业化”招商暨优质农产品博览会、旅游发展大会、都匀毛尖特制珍品推介等节会大力开展农业招商,2011年签订农业招商项目资金43.63亿元。
外来投资和社会资本的注入,使黔南州得以用工业化思路去谋划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州县共建的贵定60公里山区特色高效生态农业开发区,目前已有贵州省贵定鑫龙湾生态发展有限公司、兴义美康绿色食品公司、贵定锦江娃娃鱼开发有限公司、贵定县黔星云雾贡茶产业有限公司等十多家企业入驻;独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已签约项目28个,总投资86亿元,惠水、三都、罗甸、龙里等县的农业产业园区也正陆续开工建设。
3年多时间,黔南州六大优势主导产业快速成形,310家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创建万元村79个,万元组200个。粮经比例由2011年的48:52到2012年基本达到40:60,经省级农产品产地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6个,无公害产品认证57个、省级以上名牌产品27个。依托交通区位优势,黔南州农产品远销国内各地以及东南亚、欧洲市场。
全州建成万头养殖场(小区)37个,千头养殖场153个。都匀黔昌公司成为全省唯一的全国100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国家“十二五”生猪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贵定为代表的娃娃鱼养殖已达27万尾,岩下乡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娃娃鱼之乡,罗甸龙滩、瓮安构皮滩库区已形成20万亩的水面养殖规模;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30万亩,形成了早春蔬菜、夏秋蔬菜、城郊精细蔬菜和优质辣椒四大产业带;全州精品果业种植面积达75万亩,形成了以罗甸紫金火龙果、荔波樟江蜜柚、三都水晶葡萄、贵定盘江酥李、长顺高原高钙苹果、龙里刺梨和福泉金谷福梨为代表的七大特色水果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达到68万亩,年产干茶7000多吨,都匀毛尖、贵定云雾贡茶等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中药材种植面积16.5万亩,建成制药企业20个,生产品种261个;烤烟种植面积达到31万亩,并探索出“以烟为主、多种经营”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
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也带来了黔南州农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2009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190元,同比增长10.8%;2010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3760元,同比增长14.9%;2011年,全州农民人均纯收入4633元,同比增长17.6%,比全省平均水平4200元高出433元。
超越
今年初,对贵州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发2号文件出台实施,明确将黔南州作为生态农业示范区开发建设,为黔南州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十二五”时期,必将是黔南州农业超越自我,再创新高的关键时期。
黔南州委、州政府明确提出,“十二五”时期,黔南州农业产值年均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8%以上,“185工程”由亩销售收入“185”向人均收入“185”转变,到2015年,实施面积500万亩,力争培育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5家以上,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00家以上,州级重点龙头企业200家以上。年产值上亿元的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10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20个,全州减少农村贫困人口65万人以上,着力把黔南州建设成绿色、休闲、观光、旅游、文化“五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三性统一”,高质、高产、高效“三高显现”的贵州南部特色高效生态农业经济区。
“185”上了山,农民收入翻几番,“185”下了田,农民收入过万元,一抓“185”,钞票翻滚数……从月亮山麓到苗岭之巅,从红水河畔到乌江沿岸,黔南州412万各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点染着这片丰饶的土地,用动听的歌谣咏唱着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