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没钱也能做成大生意


时间:2012-08-02  来源:致富经 点击:

  于治泉鼓捣这些东西已经有三个多月时间了,他要研究出一套设备来,刚刚有了雏形,他放出的一句狠话就把妻子逗乐了。

  妻子蒋丹平:他告诉的时候,他这么说,等我研究成功,你指哪儿我打哪儿,他说,我要准一点,像导弹那么准一点,我说你别瞎说,他说,到时候你看,我肯定能给你研究出来。

  对于于治泉的想法,妻子是深信不疑,于治泉好琢磨在亲戚朋友中是出了名的,很多复杂的事情,经过他一琢磨,就变得简单多了。

  同学孙辽康:我们几个老板都要跟他投资,他都不愿意干。

  记者:你也想跟他干?

  同学孙辽康:是啊。

  同学李咏:余老板有才,余老板你不知道,确实有才,脑袋瓜厉害,确实厉害。

  妻子蒋丹平:老板你真聪明,我们家工人都说过这话。

  为了达到指哪儿打哪儿的目的,一有时间,于治泉就在家里琢磨他的设备。

  记者:设备什么时候设计的?

  于治泉:五一前。

  记者:刚出来是吗?

  于治泉:刚出来,这次试验才第二次。

  于治泉:像炮弹一样,你看。

  眼前这个就是于治泉花几个月时间琢磨出来的设备,看起来非常简单,但这对于治泉来说却很重要。

  几分钟时间,上百斤的猪蹄就切好了,这是一个工人一天的工作量,但于治泉对这次实验结果并不满意。

  于治泉:我这要调整好了,像导弹一样,安上制导的,倒不是说那个意思,就是出去溜直溜直,别崩得满地都是。

  再装上一个能控制猪蹄运动方向的装置,将切割的猪蹄倒进这个池子里,就能投入生产了,那时候,他的效率就可以提高至少十倍以上,可以说,实现他当大企业家的梦想指日可待。那么,这样一个简易的设备,跟于治泉的梦想有什么关系呢?这还得从7年前于治泉成为当地的致富明星说起。

  1996年,于治泉夫妻都下岗了,为了生活,夫妻俩远赴广东开了一家东北饺子店,在广东,一个当地厨师做的卤味勾起了他回家创业的冲动。

  刚好,在辽宁省丹东市,有吃猪前蹄儿的传统习俗,吃得越多意味着赚钱就越多,逢年过节每家每户都会买上几只图个好彩头。1999年,他带着广东厨师教给他们的卤菜配方,和妻子回到老家丹东。在这条叫12号坝门的街上开了一家熟食店。

  每天天没亮,妻子蒋丹平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这间只能容纳一个人的屋子。

  蒋丹平:只有我来的时候,才可以开这个门,这是咱们的核心,对。

  记者:这屋为什么设计这么小?

  蒋丹平:就是为了配料隐秘一点。

  记者:隐秘一点?

  蒋丹平:隐秘一点。

  记者:怕别人看见是吗?

  蒋丹平:对。

  配方被夫妻俩视为绝密武器,使他们做出来的熟食口味与众不同。在于治泉开店之前,丹东已经有不少做熟食的生意人,但都是这样摆在露天的摊位。于治泉与他们不一样,第一个在丹东开起了专卖店。这让他的生意一下子就火爆起来。

  丹东市民:挺有名气的,是,我们有的都是很远很远的地方过来,过来买这个。今天我下班过来晚了,所以人少一些,如果赶到下班的时候,人更多的。

  丹东市民:名店,挺有名。

  丹东市民:这是42加7,49。

  丹东市民:好。

  这个不到十平方米的小店,一年的收入就有二三十万元。平静而富足的生活在2005年被打破,这年秋天,于治泉接受了一家媒体的采访,他的名气也从丹东传了出去。

  同学李咏:不能说妇孺皆知,几乎都是80%丹东人都知道,盐焗鸡,知道老于吗?知道老于,就是各个市场几乎都有铺货。

  于治泉:那时候全国各地来电话的多,订货谈合作。

  虽然订货的电话很多,但是,于治泉一单生意都做不了,因为他的熟食店都是当天加工当天销售,保质期短。于治泉却由此看到了一个商机。

  于治泉:我的产品有那么多人来电话,感兴趣要经销,我觉得我干了多少年熟食店的经验,配方什么都是现成的,装上袋,杀杀菌,装箱就可以卖了,雄心勃勃,马上就要成为一个企业家了。

  开一家工厂,将产品做成真空包装,就可以销往全国各地了。这时的于治泉已经不再满足这个只有十平米的小店,他一心要把营业额做到上千万元,然而,妻子却倾向于在丹东开几家分店,夫妻俩第一次在经营上有了分歧。一看妻子不同意,于治泉便许下诺言,等企业做大了,他就带妻子到处旅游。

  于治泉:我说旅游她最感兴趣,为什么我们现在就缺少旅游,我有个时候进货,出差办事的时候,我借机会走一走,她就在家里,哪也没出去,坐井观天,就在丹东这块儿转,她出不了丹东。

  妻子蒋丹平:当时想是,有好事谁不想享受,好。

  记者:你心动了。

  妻子蒋丹平:心动啊,不心动不能支持他。

  在于治泉的许诺下,妻子决定支持丈夫建工厂。可是,2005年,于治泉手上只有200万元,这离他建大工厂的目标还很遥远,爱琢磨的于治泉便在各个环节想办法。2006年初,于治泉在这个叫鸭绿江村的地方租下几亩荒地,筹建厂房,可是刚开工,就将来帮忙的同学吓了一跳。

  同学李玉久:地基打得非常牢固。

  记者:怎么牢固?

  同学李玉久:就是盖四、五层,五、六层那样式的地基。你不把钱全都浪费在那里面。

  于治泉:这是正规的建筑设计院,花钱,国家有资质的,这是地下基础。基础都花了20多万元。

  建这么一栋只有600平方米的小房子,却打了5层地基,仅地基就占了他总投资的十分之一。让同学感觉他的钱花得有些冤枉。

  于治泉这么做就是为了以后扩建时不用重新打地基。所以就连这房顶的瓦片,他也想到了以后再利用。

  于治泉:一般的房应该打平盖,混泥土平盖,那样往上加的时后,拆不好拆,我这弄的是瓦,到时候,起一层往上窜一层,瓦一起,往上窜,瓦还能扣上还能用,你够能琢磨的,再起一层瓦还能扣上,始终瓦在最上边那一层。

  这是于治泉的杀菌车间,他自己拼装了一台手控设备,每到杀菌消毒的时候,于治泉必须亲自操作,一步也不敢离开。

  于治泉:自动控制的设备很贵,都几十万元一套,创业艰难点行了,等挣钱再换好设备。

  让于治泉想不到的是,为了省钱,他拼装出了这套全手动操作杀菌设备,却让他吃尽了苦头,还差点闹到离婚的地步。

  2009年,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就可以大批量生产了。可这时,包装袋又出现了漏气的现象。

  于治泉:猪蹄直接往里装,手有油,这个猪蹄都有油,这口就封不死封不严。

  煮好的产品装袋时弄得袋口全是油渍,导致包装袋漏气,没有现成的机器,于治泉就琢磨做一个东西,既能快速装袋又不接触袋口?

  妻子蒋丹平:弄纸壳喂一个,这个挺好,完了他就用塑料板装,是,不沾油,然后他就焊那个不锈钢,不锈钢我们是从装鸡脖子开始就有了,鸡脖子的,猪蹄的,,大中小全都是一套的。

  于治泉把漏斗固定在桌子上,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办法,解决了包装上的难题。

  于治泉:你别看这个很简单,一个漏斗,关键你没想到这一步,想到就很简单了。

  这个小发明,让于治泉得意了好长一阵子,那段时间,只要有机会,他都要拿漏斗出来秀一秀。

  妻子蒋丹平:儿子上大街玩的时候,小的时候,他没回来,他拿喇叭筒这么把着喊,于振洋于振洋,你可别说了,这要让人看着笑,他当喇叭筒喊。

  一切看起来顺风顺水,然而,夫妻俩没想到,他们的麻烦才刚刚开始。

  解决了装袋的问题,夫妻俩信心十足,只要按照以前的加工工艺,消毒装袋后就源源不断将产品销往外地。一年营业额过千万不再只会是个梦。他和妻子将店里的鸡爪子、鸡脖子、猪蹄等所有品种都拿来装袋杀菌。

  妻子蒋丹平:杀出来一看,这什么?什么,里头怎么,傻眼了,傻眼了,这是什么,雀爪子?这里头连点肉也没有,哪儿去了都。

  于治泉:两车,一出来一看,完了,全露骨头了。

  传统加工的产品经过120度的高温消毒后,肉全部都化了。看着这一大锅煮出来严重变形的熟食,夫妻俩才意识到事情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这时候,妻子打起了退堂鼓。

  妻子蒋丹平:后来我就说不干吧,我说不干吧老于,咱俩干工厂,干店里,我说这个到时候有人买就卖,连地带房子卖也是不少钱。

  于治泉知道妻子的抗压能力特别弱,就不断地描绘各种美好的蓝图安慰妻子,鼓励妻子。

  妻子蒋丹平:告诉我,风雨过后,他说一定有彩虹,一定他说,你记得,咱们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动不动就告诉我,咱们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媳妇你要相信我。

  为了减少损失,2010年春节过后,于治泉让妻子蒋丹平将实验改到了这个小厨房里。

  妻子蒋丹平:那个时候就是搞这个小锅实验,一次一次实验,实验完了之后,好了,我打开锅看看,拿出来看看,终于又一次达到自己的理想了,相当高兴相当高兴。

  然而,换成大锅之后,杀菌的温度、时间和压力还是掌握不好,不是煮烂了,就是杀菌杀不透,产品开始大量的报废,这是于治泉当时留下来的一部分废品样本。

  于治泉:这都是,冰山一角,还有猪蹄那些都烧了。

  记者:冰山一角?

  于治泉:冰山一角,要是摞起来库房也装不下。

  生产的东西成了废品,于治泉却不敢让员工知道,他怕传出去影响自己和企业的形象,可是,怎么不动声色地处理这些报废的产品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偷偷地烧掉。

  于治泉:就在这个锅炉烧,生产用炉,赶上烧,烧煤,就掺着往里烧。

  妻子蒋丹平:烧。还有一些喂狗,后来狗都不吃了,确实都不吃了,就是吃的,顿顿以它为主食,一顿一钵,一顿一钵,它都不吃了。

  这时候,以前开熟食店赚来的200多万元积蓄已经用完了。本以为凭借店里的加工流程,装袋就能轻松地把钱赚来,没想到,会生出那么多麻烦事。看到这些,妻子蒋丹平肠子都悔青了。

  妻子蒋丹平:后悔,从打架特后悔了,打架的时候,就觉得我支持你干什么,我说我来店里一天到晚领着工人干,你回来就是拿钱拿钱。

  妻子想,当初拿这些钱买几处房子,开几家分店,都比这挣钱。可现在,工厂就像一只吞钱的老虎机,熟食店里挣来的钱还没捂热,就亏了进去。为了钱的事妻子整天跟于治泉唠叨,一天,夫妻俩终于爆发了最严重的一次冲突。

  妻子蒋丹平:他说又没成,怎么怎么样,跟我学,我说老见光明,还光明呢,我还彩虹呢,我说都要下地狱了,反正嘟囔他几句,他也是爆发了,我们俩基本上同时爆发了,吵起来,我说那咱俩分家吧,我说你管你的工厂,我管我的店。

  于治泉:她不给我钱,争吵,她不给我钱我回去干什么,一赌气回来了,回来跟她示威抗议,表示抗议。

  分家意味着掐断了于治泉的资金来源,于治泉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住到了工厂这间传达室。

  于治泉:这都是火炕,烧热乎乎的挺舒服,头两天挺清静觉得挺好,放松,这么清净,老清净时间长了,一个人觉得挺孤单的,孤单了。

  记者:但也不好意思回去。

  于治泉:不好意思,男子汉,你最起码不能掉架,不能说软话,我寻思准备打持久战。

  没过几天,于治泉偷偷摸摸回了一趟家,刚上楼,就被在店里忙碌的妻子发现了。

  妻子蒋丹平:我就紧接着跟上来,上来我就看见他在那儿翻,肯定是翻,我说你找什么找什么,他也不放声,我上厂子,看,拿存折,存折还能让他拿走,就那么点积蓄再拿走更没有了,生活基本就卡死了,不能让他拿。

  于治泉:存折,抢存折,存折差点都给抢碎了。

  妻子蒋丹平:那就不过得了,我当时的时候,我确实我那眼泪真的,我真不愿意讲那一段。

  看到妻子流下眼泪,于治泉也不好再跟她抢存折,又空手回到这个小工厂。分析以前废品样本,看看问题到底出在哪儿。没有了妻子的支持,于治泉也觉得,现实离他的梦想越来越远。

  于治泉:有段时间扛不住,扛不住也得扛,扛不住你看这一家从老到小,下有晚辈,上有长辈,你不扛怎么弄?扔了担子给谁挑?

  于治泉离家的这段时间,妻子也很不放心,多次偷偷地到工厂看望于治泉,一天傍晚,天下着大雨,妻子再次来到工厂,看到了让她心酸的一幕。

  妻子蒋丹平:在雨中站一站,听听雨的声音,我想他那时候心情肯定是压力挺大,或者站在雨中,那雨水冲一冲,可能心情会好一点。

  看到于治泉在雨中减压,妻子蒋丹平特别心疼,她忍不住给于治泉打了一个电话。

  于治泉:当时我一看,哎呀,妈呀俺媳妇来电话了,我觉得有门,她要再不来电话,可能我要主动找她了,坚持不住了,我一看她主动找我,机会来了。

  妻子蒋丹平:问问,你过得挺好吧,这两天,不好啊,吃住什么就讲不好,我说给你送点衣服还是干什么,他说我回去拿吧。

  妻子蒋丹平选择再次支持于治泉,夫妻俩商量着将家里的房子拿去抵押贷款,2011年3月,于治泉终于掌握了这台设备生产各种产品的时间、压力和温度。他赶紧和工人们将样品给各地的经销商发出去。

  于治泉:寄样品我觉得成功了,马上了,订单一来,大量要货,我就可以开足马力,开始生产,我的计划就如愿以偿了。

  妻子蒋丹平:今天又来个大定单,人家要货了,今天,外地终于有人来要货了,就是这种感觉,很兴奋。

  样品发出去不久,于治泉就接到了沈阳、哈尔滨等地的订单,2011年他的销售额达到了200多万元。成为当地规模最大的卤制品加工企业。尽管如此,像这样的情况还是经常发生。

  于治泉:少了一个品,数量也不够,数量也是少了点。姐,我的车在那边。

  记者:少了多少货。

  于治泉:少了七八件,按他多定的,都不够数,把剩的货底都给他,刚才最后一箱今天全部给他了。

  造成经常缺货的问题就在猪蹄切割这个环节上,像这样将猪蹄切成两半,500公斤的猪蹄,需要三个工人切一天。

  妻子蒋丹平:你想,这一个一个切,多慢啊,拿刀,有时候切不好还得剁,一干猪手的时候还得赶紧把磨刀的,磨刀的留个电话,把磨刀的喊来,那样太费人工太费时间。

  于治泉决定研制出一套切割设备来,经过三个多月的琢磨,他研制的这套设备虽然简单,但是能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干完三个工人一天的活。一旦这个设备投产,他就能实现年销售额上千万元。

  现在,于治泉很享受目前这种状态。与一年前相比,他的心情完全不一样。

  于治泉:现在应该走上快车道了,那段时间是闷住了。

  妻子蒋丹平:那时候经历的过程中后悔,现在想想不后悔。

  记者:快实现了。

  妻子蒋丹平:实现了,实现我就去旅游,去旅游。

  于治泉:朝鲜还没去过,我去过,她朝鲜没去过,一江之隔,要不你先上朝鲜旅游旅游吧。


来源:致富经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