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新闻热线   010-52856660 人员查询 加入收藏 返回首页

重建龙泉新村:装上红色文化新引擎


时间:2014-10-08  来源:四川日报 点击:

在中里镇,龙泉新村小有名气。当地百姓说:“你看到站岗的老红军,就到龙泉新村了。”果然,在龙泉新村村口,首先映入记者眼中的便是一位站岗的老红军标识牌和一面鲜红的中国工农红军军旗。

  夹在上里古镇与碧峰峡景区的中里镇龙泉新村一直有些尴尬,是两者的“过客”还是另辟蹊径开发旅游?这样的“纠结”终在“4·20”芦山强烈地震的灾后重建中找到出路——装上红色文化引擎,发展红色旅游。

  □本报国庆走基层小分队10月5日发自雅安市雨城区中里镇龙泉新村

  灾后重建——小村子有了大梦想

  1935年,红军在中里镇建立了雅安县苏维埃政权。如今,红色文化的烙印在龙泉新村依然浓烈。记者走进村子,500多米的主街道上,遍插中国工 农红军军旗。每家每户的门牌号也根据中国工农红军军旗设计而成,特色鲜明,让人过目不忘。龙泉新村党支部书记吴桂华告诉记者,这是灾后重建后统一设计打造 的,村里挖掘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农业资源,打造集“吃住游”为一体的“红色农庄”旅游项目。

  村里新规划,变的不仅是街景街貌,村民的意识也跟着转变。

  此前,村里人都习惯了在家里的几亩地上随意种点玉米和土豆,够一家人的基本口粮就满足了。吴桂华对记者说,“一亩地一年的产值能有1000多元 就不错了。”为了补贴家用,村里的青壮年劳力不得不外出打工。“我们也曾动过搞旅游的念头,但基础设施薄弱,也缺乏统一规划,想干却找不到方向。”吴桂华 指着不远处一排白墙上画着黑色花纹的小楼说,“4·20”地震后,这批安置点拔地而起,不仅外观好看,里边也修得宽敞现代,搞农家乐一点问题都没有。

  选点示范——游子归家旅游致富

  在雅安市雨城区的规划下,村里选择了汤劲松家作为“红色农庄”农家乐试点。对于选点,吴桂华也“精打细算”过:汤劲松以前在外面打工一年能赚10多万元,见多识广,也有一定经济基础。“最重要的是,他本来就有从事旅游业的愿望。”

  中午11点半,汤劲松的妻子杨桂云已开始在自家的“映山红红色农庄”内准备午饭生意。见记者进门来,她赶紧迎出门来。“4·20”地震前,汤劲 松在外面打工,杨桂云在家照顾老人和孩子。地震中,汤家房屋受损严重,贷了10万元修了这栋150多平方米的两层小楼。而这,让一向有闯劲的汤劲松忽然决 定不走了。

  汤劲松一边带领记者参观他的“红色农庄”,一边向记者倾吐心声:“政府很支持我们办农庄,不仅创意是政府帮我想出来的,就连这墙上挂的装饰物也 是政府免费提供的。”记者在汤劲松家装修一新的“红色农庄”看到,客厅里挂着蓑衣、斗笠等,厨房则直接挂起了“炊事班”招牌,餐厅也有“××政治部”门 牌。“开业两个月已接待了几百名游客。”杨桂云告诉记者,“不少客源是政府微信宣传而来。”


来源:四川日报

 


文字友情链接
时代中国 公道网 三农电视台 新讯网 宏法在线 宏法法律 农经视角 三农手机台 三农融媒 农媒融视
农视法宣网
图片友情连接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会员须知 - 免责声明 - 人员查询 - 本网招聘

未经书面授权禁止转载 截图 复制或建立镜像

京ICP备12039657号-6 公安网备 1101053583 国新办证 (2000)78号

《三农观察》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市一法律师事务所 主任律师 韩洪

《三农观察》在线投稿 邮箱:420189796@qq.com < a href="http://wpa.qq.com/msgrd?v=3&uin=420189796&site=qq&menu=yes">意见反馈

京ICP备12039657号-6 网络视听许可证(京)字第17062号 增值经营许可证:京B2一20212085号